國有經濟功能定位與新時代國企改革方向和路徑
吉林大學中國國有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政認為,70年來,國有經濟為新中國快速工業化和建立完整工業體系作出重要貢獻;為國家安全和民生保障作出重要貢獻;為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發揮關鍵作用;成為國家經濟穩定器和定海神針,在兩次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發揮關鍵作用;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人才和基礎設施等支持,與非公有制經濟、特別是民營經濟高度融合發展;為國家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和突破國際封鎖與壟斷、提供重大關鍵技術和設備作出突出貢獻;成為“一帶一路”建設和“走出去”的主力;還是貫徹中央經濟政策、穩定宏觀經濟運行、調整經濟結構和應對經濟風險的重要依靠力量。總之,70年來,國有經濟發展與改革取得巨大成就,是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壓艙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國有經濟70年發展和改革的成功經驗是:秉承紅色基因,堅持共產黨的領導、抓好黨的建設,把黨的建設和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有機結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謀福祉,切實體現其全民所有的社會主義性質;堅持基本經濟制度、堅定“四個自信”,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堅持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有進有退。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經驗證明,國有經濟的發展關鍵不在規模而在質量;國有經濟發揮主導作用不在於比重大小而在於活力、影響力、控制力和創新力有多強;國有經濟的範圍不在於大而全,而在於在關鍵領域發揮關鍵作用;國有經濟的貢獻不在於有多少盈利而在於增進國民福祉和提高多少國家綜合實力;國有經濟的改革發展要著眼於整個國民經濟、國家經濟;國有經濟改革和發展要和時代浪潮及科技發展變化相適應;國有經濟的發展壯大離不開民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民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也離不開國有經濟的支持。黨的十八大以來,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不斷優化、競爭力和創新力不斷增強,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顯著成效,湧現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國企。新時代國有經濟要進一步實現高質量發展,和多種所有制經濟一起做強做優做大,為國家經濟整體利益服務,為國家戰略服務;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進一步優化布局和結構;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進一步實現政企分開、政資分開和各類所有制經濟公平競爭;堅持“走出去”,切實提高國際化水平和能力;堅持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以提高活力、影響力、控制力、創新力和抗風險能力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當前特別是要努力提高創新力。未來三年和“十四五”期間國有經濟改革發展重點在於提質增效、做專做精,實現高質量發展,不僅要在關鍵領域補短板,還要充分發揮“定盤星”和“指南針”的作用。
吉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宋冬林認為,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都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要從維護國家經濟利益和提高國家競爭力的角度,將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納入更具包容性的國家企業的框架中,重點研究如何在進一步解放思想的基礎上,通過加強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基於國家企業屬性的緊密合作,來不斷增強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和競爭力,進而推動中國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取得更多的優勢地位,以便更好地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國家企業的提出,不是要消除和模糊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所有權歸屬差異,而是要將關注的重點從企業所有制層面轉移到企業運行和發展層面。本質上,國家企業的分析範式,旨在通過抽象掉企業的所有權差異,將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在國家視域下還原為一般企業,進而研究在不同產業場景中企業運行和發展的一般規律。
山東財經大學副校長綦好東認為,從世界範圍看,資本邏輯(亦或是價值規律)仍是全球經濟體運行的主邏輯,資本仍在創造著人類“文明”,國有企業作為全球經濟體中的一分子,不可能游離於世界通行的資本規則之外,“競爭中性”由“他律”變成“自律”是歷史的必然。國有企業發展改革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國有股“一股獨有”“一股獨大”的產權模式難以真正解決好國有企業的“機制”和“效率”問題,產權制度改革必須真刀真槍,放權讓利、承包制、國有股股權多元化都未能解決好國企效率問題,而利用“私權”下的資本邏輯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正是其中的重要路徑。不能把包容資本邏輯理解為搞資本主義,資本邏輯的地位和運行機制要受到“根本制度”的制約。我國國企混改要增值的是國有資本,要搞活的是國有經濟,要放大的是國有資本的功能,要增強的是國有經濟的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宋志平表示,國企改革又一次走到了歷史關鍵期,經濟大環境要求我們要堅持企業改革,不斷增強企業的活力和競爭力。下一步要明確未來三年國企改革的路徑,提出三年行動的方案、目標和路線圖。結合當前國企改革現狀,他總結出“國企改革的六件事”:一是國資委管資本為主,要把管人管事放權投資公司董事會;二是要給混改企業一個“身份證”;三是要點面結合推改革,允許試點以外企業全面展開改革;四是放開員工持股,管理層持股計劃,工資總額限制,交由集團董事會批准,向國資委備案;五是縮小集團限薪範圍,只限黨組(委)書記董事長一人,經理成員薪酬交由董事會決定,報國資委備案;六是弘揚企業家精神,由市場認定的各層級企業優秀企業家可放寬退休年齡。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何彬、李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