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創新能力最核心的是加緊培育創新發展模式
有了足夠的創新人才,還要有能使創新人才發揮作用的平台機構、資源條件、機制規則等。否則,即使創新人才有再高創新能力,也難以有效持續發揮。培育微觀主體的創新模式就是要建立把微觀主體的創新熱情,創新動力,創新資源轉化為創新行為的有效機制。也就是微觀主體通過對創新資源、創新平台、創新規則等要素和方面的綜合運用所形成的創新工作平台和創新工作方式。微觀主體包括工商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文化醫療事業單位等這些為人和社會提供服務和管理的單位和系統。在掌握創新理論與方法、擁有足夠創新人才的基礎上,培育形成微觀主體的創新發展模式是微觀主體施展創新能力,開展創新實踐,實現創新發展的核心,只有通過這一過程,才能把目前大部分單位“碎片化、隨意性、自發式”的創新實踐轉變為“系統化、制度性、自覺式”創新實踐。只有這樣,創新能力建設才能走上:“培育——實踐——積累——實踐——飛躍”的良性軌道。
微觀主體創新發展模式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資源與資源系統。資源是指人,機,數據庫。人是指創新人才。對原系統人才進行創新培養,能更快推動本系統較快地進入創新發展模式。數據庫是指專用的“功能—知識資源”數據庫。這個數據庫要把與本單位產品或服務有關的所有功能提煉出來,並每日更新,始終保持這個數據庫數據最新和最全。機是指專用的計算機系統。該系統將和數據庫一起構成創新人工智能輔助系統。創新人才和創新人工智能輔助系統又共同構成了創新資源系統。二是機構與規則。微觀主體要組建本系統的創新機構。創新機構的工作人員應是經過專業培訓,且有較強創新能力的創新人才。機構成立後,要制定明確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流程以及工作成果的檢驗標準。創新機構的工作運行規則要在單位章程中明確載明,以保證機構有效運行。規則中最為主要的內容應是單位中創新的內容和範圍。它將保證單位中“應創盡創” 和“應創必創”,而不是目前的“想創就創、不想創就不創”的狀態。三是建設與運行。微觀主體創新模式建設工作要統一規劃,總體設計,分步實施。人才培訓、平台建設、規則設計等要同時展開。這個過程中,首先是要以培養創新人才為重心,其次要確立單位創新機構的地位和權威,最後要從科技和管理兩個方面共同發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創新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國有單位應率先垂範,做出表率。國家國有企業管理部門應制定科學系統的國有企業創新發展模式標準和建設培育綱要,組織實施國有企業創新發展模式培育工程,頒布國有企業創新發展模式檢查驗收標準並組織檢查驗收工作,使國有企業發展模式由實實在在地由資源依賴、規模擴張轉變到創新驅動、內生增長上來。
提高創新能力需要建設區域創新體系
21世紀的創新已不再是以往個人主體和集團主體的單打獨鬥或孤軍作戰,而必須是在良好的環境氛圍、完善的軟硬支持條件、系統有效的服務保障體系中進行的。即在一個系統高效的區域創新體系中進行的。所以,建設系統高效的區域創新體系是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基礎工作。區域創新體系是指一個空間範圍內由創新文化宣傳系統,創新教育培訓系統,創新主體建設運行系統,創新支持服務系統,創新政策環境系統等相互作用,共同促進本區域內創新發展的綜合有機整體。區域創新體系的科學建設、系統推進和有效運行,是該區域黨政部門踐行創新發展理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高區域創新能力的根本舉措,也是該區域轉變發展方式,走上創新發展道路的基本標誌。
區域創新體系的組成部分和基本功能包括:創新文化宣傳系統。應由區域黨政宣傳、組織、人社等管理部門牽頭,立體化、全方位、多渠道宣傳和傳播理論、普及創新文化;創新教育培訓系統。區域黨政機關的組織、人社、教育等部門組織和人力資源部門牽頭,組織創新培訓講師團,對區域內所有單位的人員進行培訓;創新主體建設運行系統。區域經濟行政管理部門成立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督導工作小組,深入行區域內內各單位,指導督促各單位建設創新發展模式,並進行考核,確保該項工作扎實推進;創新支持服務系統。包括提供硬件支持服務的分析、檢測、實驗、樣品製作等業務的服務系統,和提供軟件支持服務即創新咨詢服務的“行業創新咨詢服務中心”以及其他服務的機構;創新政策環境系統。行業管理部門根據情況,調整政策或出台新的政策,以引導和保障該工作順利推進和高效運行。
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特殊時期,為解決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黨和政府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表現了黨和政府對經濟發展方向的引領和指導。但對微觀社會主體來講,創新卻是他們的基本職責和行為,也是他們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生存發展的根本手段。政府對微觀主體提高創新能力的支持,應遵循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則,重在環境塑造和秩序維護,而不應過多地採用經濟手段。即使採用經濟手段,也應重在後端的成果獎勵,而不在前端行為支持。支持創新行為,極有可能扭曲和誤導創新。使有些微觀主體重視創新的行為表現,而忽略真正的創新成果取得。同時,會有可能破壞市場的公平公正性。
通過以上諸條措施,有效地解決了提高創新能力的認識問題、人才問題、體制機制問題和體系建議問題,中國從微觀層面直到國家層面的創新能力就將得以大幅度提高。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李河新、李靜(李河新系中國文化研究會會長,李靜系中國文化研究會創新文化委員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