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9日電/日前,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表示,國際產業鏈供應鏈是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企業長期選擇形成的,體現了全球各經濟體的優勢、分工與合作。目前,中國沒有出現外資撤離、產業鏈供應鏈外遷的情況。相反,我們注意到,由於中國穩定的營商環境、較強的綜合競爭優勢、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許多跨國公司正考慮在中國擴張產業鏈。
最近一個時期,由於疫情的衝擊,外資撤離、產業鏈供應鏈外遷成為國際熱門話題。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其實不是一個市場問題,也不是事實,而是一些國家試圖製造這種輿論,借此使市場形成一種壓力與對未來趨勢的判斷,從而達到削弱中國製造的目的。
過去幾年,美國通過加征關稅等手段,試圖推動在華產業鏈供應鏈外遷,以達到削弱中國製造業、減少中國貿易順差的目的,同時,通過破壞產業鏈阻礙中國製造業升級。今年以來,由於疫情影響,某些國家就以中國供應鏈產業鏈的短暫受阻威脅全球經濟為由,要求為了供應鏈安全必須多元化。
當前世界產業鏈供應鏈是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由企業長期選擇形成的分工,主要是市場和商業利益驅動,企業也依然根據市場在進行自主的抉擇。事實上,當前全球疫情對主要經濟體都形成了巨大衝擊,在這種背景下,一些國家要求企業放棄自己固有的製造優勢與資產,去一個產業鏈供應鏈不完善、成本不確定的地方投資,這不是冒險,而是自尋死路。
當然,我們應該看到,某些國家的政治動員會給另一些國家接收來自中國供應鏈產業鏈企業的希望,他們也要積極行動,以優惠政策吸引跨國公司的投資,比如印度宣布以5000億盧比(約66.5億美元)激勵吸引全球公司在手機和相關部件製造方面的投資。目前印度是全球第二大手機市場,也是第二大手機製造基地,但大部分業務是組裝,供應鏈主要還是在東亞地區。對印度的增量投資並非以從中國轉移的形式出現,而且,印度也不會在全球市場對中國製造構成衝擊。
在過去十年,的確有一部分紡織、鞋帽、五金等勞動密集型低端製造業外遷,但這些行業的中高端製造均留在了中國。去年,一些曾經外遷東南亞等地的企業有部分回流的現象,因為東南亞地區缺乏產業鏈配套、生產效率較低。那麼,目前在一系列因素影響下,跨國公司會將供應鏈產業鏈遷出中國嗎?這幾乎不可能發生。
以電子製造業為例,中國製造的優勢不再是流水線上的熟練工人,而是這些企業引入了大量的自動化生產線以及智能化管理系統,實現了自動化、信息化,正在邁向4.0時代。這些高科技生產線並不是依賴低人工成本,而是大量優秀的工程師。這些企業不可能轉移到一個沒有工程師的地方,重新回到傳統生產方式。更為關鍵的是,中國正在通過大規模新基建推動製造業進入4.0時代,那些想要取代中國的國家和地區與中國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即使有一些企業將組裝部門的一部分產能遷移到其他國家,比如三星在越南組裝手機,但它們的供應鏈很大一部分來自中國。三星在越南的生產線有三成零部件來自中國。所以,高新科技產業供應鏈不只是幾家企業合作,而是一個多層次的巨大生態系統,就如一片森林,而進入智能化時代後,森林將會演化出更強的群聚優勢。
中國無需對一些外部輿論過於擔憂,只要堅持更大程度的開放政策,創造與國際市場接軌的投資環境,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為工業進入4.0時代提供領先的基礎設施,積極擴大內需,改革教育以培養更高素質的工程師和科學家,中國製造業的競爭力只會越來越強。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