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化危為機、化險為夷的底氣,還在於中國能夠實事求是地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
“經濟發展前景向好,但也面臨著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所帶來的困難和挑戰”“必須在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中謀求我國發展”“我們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持多邊主義和國際關係民主化”“‘六保’是我們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重要保證”“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在聯組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經濟的實力、潛力、壓力、動力等,逐一作了科學分析和精准研判。這些,無疑將成為觀察中國接下來各項經濟政策的“風向標”、“信號源”。
正是基於實事求是這一出發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沒有提出全年經濟增速具體目標,而是強調“以保促穩、穩中求進”,力求走出一條有效應對衝擊、實現良性循環的新路子。
應當看到,中國不設經濟增速具體目標,並非不重視經濟增長,更不是要任由經濟增速下滑。相反,這恰恰是充分考慮疫情客觀影響、經濟發展需要、產業結構特征、全球經濟形勢、政策工具儲備等諸多因素之後得出的最佳選項。
逆水行舟之道,既非猶豫不決的寡斷,也非大幹快上的魯莽,而是在有效權衡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市場訴求與政策儲備等關係基礎之上作出的科學決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