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29日電/社會服務事關民生福祉,運用互聯網手段擴大高質量供給,是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的有效舉措。不久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七部門出台《關於促進“互聯網+社會服務”發展的意見》,從頂層設計層面明確發展目標、作出戰略規劃,助力“互聯網+社會服務”駛入發展快車道。
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桂從路文章表示,近年來,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深度應用,社會服務的方式和途徑不斷優化。比如,申報個人所得稅專項扣除無需窗口排隊,下載APP填報大大提升了辦事效率;通過在線醫療平台問診、掛號、預約檢查,足不出戶直接與醫生對話。實踐表明,發展“互聯網+社會服務”給群眾帶來了極大便利。也正因此,從“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將“在線教育普惠行動”“健康中國信息服務行動”等列入優先行動,到各地積極推進智慧城市、智慧社區建設,通過互聯網技術提升社會服務水平,已經成為共識。此次出台的意見,將進一步推動社會服務更加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多元化、協同化。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必須健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推動“互聯網+社會服務”發展,是落實這一要求的重要體現。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持續改善,對文化、旅遊、體育、醫療等領域的需求也日益豐富,如何解決社會服務資源相對短缺、優質服務資源供給不足的問題?這就需要在實踐中創新理念,用好互聯網等技術手段。
文章認為,“互聯網+”不僅能夠帶來優質生產要素的倍增效應,實現資源放大利用、共享複用,也能夠有效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拓展管理與服務的智慧化應用。瞄准人民群眾的現實需求,積極創新工作方法,也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生動體現。
借助“互聯網+”,實現優質社會服務資源下沉、擴大輻射覆蓋範圍,是推動社會服務均等化、可及性的有效辦法。前不久,哈醫大二院心血管病醫院運用5G網絡的大帶寬、低延時優勢,同時對遠在400公里外的伊春市林業中心醫院、牡丹江市第二人民醫院和雙鴨山人民醫院三家醫院,進行了遠程精准介入支架植入手術指導。這樣的成功案例不斷出現,為解決城鄉、區域間優質社會服務資源配置不均衡問題,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方案。當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已經成為基礎設施,進一步用好這些基礎設施,讓更多人分享數字化建設的成果、共享便捷高效的社會服務,方能跑出美好生活的“加速度”。
“互聯網+社會服務”發展壯大,既是更好惠及人民群眾的過程,也是有效培育新業態、激發新動能的過程。以技術創新驅動產品創新、應用創新,拓展了便捷化、智能化、個性化、時尚化的社會服務消費空間,在此過程中,新技術的應用場景不斷湧現,市場的蛋糕越做越大。以在線教育為例,《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2.32億;有機構預測,相關市場規模將在未來幾年進一步擴大。技術的日趨成熟,打開了產業空間,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文章指出,作為成長中的新生事物,“互聯網+社會服務”在發展中也面臨一些問題。比如發展不平衡的狀況尚未消除,數字安全和個人隱私保護亟待強化,市場主體盈利能力和空間有待提升,等等。針對這些問題,頂層設計已經給予了有針對性的政策支持,提出了協同化舉措,並建立了工作協調推進機制。相信隨著政策舉措落地落實,“互聯網+社會服務”必將更好惠及人民群眾,更好激發新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