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循序漸進探討“兩制台灣方案”
http://www.crntt.hk   2019-11-17 00:10:45
“兩制台灣方案”的探索需要循序漸進、不斷深化。
  中評社╱題:循序漸進探討“兩制台灣方案” 作者:戎撫天(台灣),台灣中國時報、旺報總主筆;王欽(台灣),台灣旺報特約主筆

  在“一國兩制台灣方案”正式進入協商階段之前,我們主張先探索“動態統一模式”,即確認兩岸現狀就是一國兩制。之所以要先行確立這一方案,主要目的在於破除台灣社會針對一國兩制的盲點和偏見。

  兩岸關係看似危機四伏,但危機和轉機往往在一念之間,在民眾更歡迎“經濟牌”大趨勢下,民進黨也會更務實,國民黨會更希望打好“經濟牌”,大陸處理好台灣問題的密碼就在“現狀就是一國兩制”中。

  前言

  年初習近平提出探索“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後,“一國兩制”成為台灣最重要的兩岸話題,台灣社會長久以來都對“一國兩制”抱持疑慮態度,卻也不得不開始直面這一議題。對蔡政府而言似乎“撿到槍”,利用社會的疑懼心理順勢操作“反中”、“抗中”,拉抬自己的政治聲勢。顯而易見,蔡英文的政治操作確實取得了一定效果,幫助其創造較高的網路聲量,解除了九合一選舉敗選造成的聲望崩盤危機,也幫助她最終贏得了黨內初選。後來的香港《逃犯條例》更成為蔡英文政府競選連任的利器,順勢大加操作。

  由此可見,以當前台灣社會的政治氛圍,“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倡議和探索還需要從長計議,一方面需要找到問題的癥結,另一方面則要針對這些癥結,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找到兩岸交集,並最終實現突破。

  一、一國兩制的信任鴻溝

  台灣社會談及“一國兩制”,除了本身的反對態度之外,也常以“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為例,證明其不可行。這次香港因為修訂《逃犯條例》而爆發大規模抗議,迫使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正式表態,承認修訂工作失敗,並重申修訂草案已經壽終正寢。雖然她並未按照抗議者的要求撤回草案,但實質上等同於“撤回”。 

  不過,《逃犯條例》的“壽終正寢”,似乎並未平復香港的社會情緒。透過這次事件可以發現,香港社會對中國大陸及一國兩制的實施疑慮甚深。他們上街抗議,表面上是針對香港特區政府的修例工作,本質上卻是將矛頭指向北京。

  持平來看,抗議者的擔憂確實有些被誇大,相較於香港的行政與立法工作,司法權無疑是最能獨立於大陸影響的權力,這是因為《香港基本法》明確了香港的司法終審權,更重要的是,法官的任命權並不屬於北京,而且負責任命的香港特首,也從來沒有干涉過相關人事安排。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終審法院首席法官依照法定要求,必須由香港永久居民中的中國籍人士出任外,常任法官和非常任法官都沒有明確的國籍要求,在7位前任和現任常任法官中,外國籍就占了3席,而30席非常任法官中,幾乎是清一色的外國籍法律人士出任,這是因為香港為了維持判例法的傳統,傾向於邀請其他前英國殖民地國家的法律界人士擔任這種臨時職務。

  正是因為這種人員構成和權力結構,大陸其實也一直對香港司法抱有微詞,認為這是所謂“港英餘孽”的大本營,甚至擔憂外國勢力可以通過司法解釋和判例,影響香港社會的管治權。

  由此可以看出,香港回歸大陸超過20年,香港市民擔憂司法獨立將死,大陸卻苦於無從對香港司法施加影響力,導致許多司法互助事務難以落實。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香港市民和中國大陸官方都各執己見,不願意傾聽對方的主張,那麼雙方的信任鴻溝註定無法彌合,彼此的溝通衹能變成“雞同鴨講”,毫無交集。

  因為選舉的需要,台灣社會也格外關注香港這次反修例,其背後同樣有對大陸及一國兩制心存疑慮的因素,這也是台灣與香港的類似之處。“一國兩制”在台灣被理解為消滅中華民國主權,社會普遍抱持懷疑、排斥的態度,值此選舉敏感時刻,政治人物無分藍綠,更不敢違背主流民意。結果就是,不僅綠營藉機炒作反中意識形態,藍營同樣不敢攖其鋒,紛紛在“一國兩制”問題上發出強硬言論。

  2020年台灣大選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提名初選,首場國政說明會聚焦兩岸議題,最有可能出線的三位候選人,郭台銘與朱立倫都表態反對“一國兩制”,最後的出綫者韓國瑜更曾經以強烈語氣反“一國兩制”。當然,藍營政治人物在表達反對“一國兩制”的同時,仍然強調支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顯示推進兩岸交流與和解仍然是國民黨普遍共識,衹是在“一國兩制”長期被汙名化的政治現實下,沒有能力創新思維,不敢忤逆民意。

  不過,大陸對“一國兩制”的處理也同樣存在可檢討之處,習近平年初倡議兩岸共同探討“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後,大陸涉台學界開始針對此議題提出種種主張和論述,並觸及若干敏感議題,譬如改變台灣海峽國際水道現狀,逐步實現內海化;統一後台灣不應繼續保留軍隊等,都成為大陸學者探討的議題。

  誠然,“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尚處於研擬、探討階段,兩岸各界發表各自的主張和建議,有助於增進彼此瞭解,也為後續的兩岸代表人士正式協商提供知識與經驗。但是,“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畢竟不是一般的學術研究,而是現實的政治安排,更牽涉兩岸極其複雜、敏感的政治爭議,許多主張或建議如果從學理探討的角度看當然不成問題,但一旦擺上現實政治的檯面,就有可能帶來負面效應。

  就國共內戰而言,兩岸隔閡七十年,就甲午戰爭而言,兩岸隔絕超過一百三十年。兩岸在社會心理上難免出現隔閡,在政治定位問題上更存在巨大爭議,有關未來的統一模式、台灣和大陸的法理關係,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種種法律、技術問題,不僅需要學者貢獻智慧,更需兩岸有志之士居中穿梭,各自協調,回應或化解兩岸各自內部的不同意見。

  這顯然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也不能急於一時,應該循序漸進,應該首先在基本原則問題上達成共識,在此基礎上再來思考細節問題。問題正在於,兩岸在基本原則上存在巨大的認知落差,亟需兩岸尋找解決之道。

  具體而言,即便是在一中原則得以確認的前提之下,兩岸依然存在許多現實爭端需要解決。台灣並非香港,香港主權由英國移交中國,台灣主權屬於中華民國,國民黨堅持的一中各表,亦即中華民國政府是1912年成立,迄今依然獨立行使主權的政府,在未來統一的進程中,中華民國應該處於何種地位?如何依據憲法程序完成兩岸統一?如果這些重大原則問題都還沒有被納入議事日程,那麼有關統一之後的具體安排,現在來談恐怕為時尚早,而且也沒有意義。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