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美國加大建築擬因排華“污點”改名 
http://www.crntt.hk   2018-11-20 09:41:03
 
  對於這個問題,院長Chemerinsky、以及學院為決定是否改名而成立的委員會在長達9個多月的商議後認為,與其他一些歷史人物不同的是,波爾特除了支持排華法案以外,沒有其他重要的歷史功績來“抵消”其種族主義的一面,這也是委員會最後一致同意建議更名的主要原因。

  思考比結果更重要

  但Reichmann認為,伯克利法學院事件相對來說並不複雜,就像院方陳述的理由所說,波爾特既沒有除推動排華以外的公眾成就,也沒有在這所學校上學或教書,唯一的貢獻就是其遺孀捐的錢,這在當今這個時代是不應該再被紀念的事情。

  Reichmann並不贊同全盤抹去歷史,每個案例應該具體分析,綜合考慮當事人的整個職業生涯,平衡其功過。

  有不贊成改名的伯克利法學院學生認為,應該著眼在避免未來犯同樣的錯誤,而執著於改變過去未免顯得過於敏感。的確,去年推倒哥倫布塑像、羅伯特•李將軍雕像等行為一度引發動亂。伯克利法學院改名雖是和平解決,但也會給一部分人帶來不便,而斯坦福、黑斯廷這樣的官方名字牽涉的問題就更複雜了,估計很難被改變。

  也許“推倒”、“改名”確非必須,但實際上,旁觀者很難體會那些致力反對者的心情。李將軍在維吉尼亞的雕像引發暴動時,一些非裔受訪者的眼淚令人動容,他們更了解祖先受過的奴役,也更知道自己和家人正遭受的歧視。而現在,華人對“波爾特”事件可能更能感同身受,排華法案給祖輩帶來的苦難和傷害,以及華裔族群當前所處的困境,讓大家更希望用各種方式,一點點提高自己的話語權和地位。

  不管雕像還是名字,都是美國歷史留下的帶有時代局限性的烙印,已不可逆轉。比起這個事實來說,其實更不幸的是,如今人們在意這一點,很大一個原因是,社會上仍然存在種族主義和歧視,即使只是象徵性的歷史遺物,也似乎在映射現實。

  從某種角度來說,因為這類事件引發的討論和思考,比結果本身更為重要;而如何讓各族裔對現實有足夠的“安全感”,不再擔心那些歷史會對當下產生任何影響,這是美國面對的更重要的問題。

  (來源:中國僑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