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如何練將?
軍之大事,命在於將。
采寫這篇稿件時,記者興奮之後是振奮,這樣一段歷史縈繞腦海:1954年1月,劉伯承元帥在軍事系統黨的高級幹部會議的發言中,介紹了軍事學院舉辦戰役系的設想,並誠懇地點出楊得志等10個人的名字,希望他們都能來戰役系學習。這些人都是軍職以上幹部,經歷了長期革命戰爭的鍛煉和考驗,具有豐富的指揮經驗和較高的政治素養,都是我軍赫赫有名的戰將。
歷史看起來反覆,實則卻是涅槃升級。這次陸軍首次考軍長,就是陸軍體制編制重塑後,深化轉型聚焦打贏,向“脖子以上”要戰鬥力,推動部隊打贏能力向更真、更實、更嚴、更高方向扎實邁進的重要舉措。
“一些指揮員離開了機關就不會判斷形勢、不會理解上級意圖、不會定下作戰決心、不會擺兵布陣、不會處置突發情況。”習主席指出的指揮員“五個不會”問題,振聾發聵,語重心長。這幾年,部隊大興學習研究之風,研究軍事、研究戰爭、研究打仗的人多了。但不可否認,和平時期軍事訓練的緊迫感容易淡化,軍人的主責主業容易淡化,“五個不會”問題解決起來絕不可能一蹴而就。有的指揮員重管理輕作戰,說起管理頭頭是道,分析作戰有時卻捉襟見肘;有的指揮員重經驗輕學習,指揮作戰習慣用老方法,面對新體制新編制新裝備創新不足;有的指揮員重督訓輕參訓,抓基層訓練招法多方法活,組織戰役機關訓練則相形見絀。
本領,本領,還是本領。黨的十九大以來,習主席反覆強調能力問題。軍隊要能打仗、打勝仗,指揮是一個決定性因素。自古以來,練兵先練將是沙場決勝的一條鐵律。由此,一個歷史性課題從未像今天這樣急迫:新時代,我們如何練將?
正所謂,觀軍者觀將。能打仗、打勝仗,首先要看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領導幹部要做備戰打仗帶頭人。必須通過立起“練兵先練官、強軍先強將”“抓自身、帶部隊”的鮮明導向,通過集中精力研究軍事、研究戰爭、研究打仗,提高戰役指揮機關的謀略水平和指揮能力。
戰將是制勝的關鍵。如何考核指揮員,提升他們的能力素質,歷來是各國軍隊關注的重點。美軍高度重視聯合作戰指揮員的晉升和考評,探索建立了一系列制度機制,督促指揮員不斷自我加壓、自我提高。俄軍領導層也十分重視對戰役指揮員的培養。2017年2月,俄軍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的指揮人員戰略戰役集訓,研究借鑒敘利亞戰爭的經驗教訓,提高指揮員指揮打仗的能力。
衡量一支部隊戰鬥力水平,戰爭年代靠打仗,和平時期靠考評。必須用好考核這個“杠杆”,從制度層面為開展實戰化聯合訓練立起標準,特別是對指揮員的訓練,倡導什麼、反對什麼應當旗幟鮮明,行為紅線、量化指標應當十分清晰,使“練將”更加具體可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