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理論層面看,新發展格局把各種具體的經濟循環作為了一個整體。構建新發展格局,就是以全球化的視野配置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推動產業經濟循環、區域經濟循環和城鄉經濟循環的全球化展開。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就是要讓勞動者和生產資料更多在國內進行組合和搭配,構建更為強健、更為穩定和更為順暢的產業經濟循環、區域經濟循環和城鄉經濟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是指勞動力和生產資料跨出國界進行組合和搭配,反過來又會通過各種渠道影響和改變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在本國產業間、區域間和城鄉間的結合方式,實現對外開放反推對內開放、跨境發展反推內向發展的良性互動。
從實踐層面看,形成新發展格局,需要通過推動產業結構轉型、調整區域經濟布局、優化城鄉經濟關係,來促進經濟社會各領域循環暢通,並在推進更高水平開放的基礎上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一是以國際視野構建產業經濟大循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通過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以較低技術含量的工業產品參與國際市場,進入國際產業鏈的低附加值環節,由此融入國際經濟循環。隨著新科技的發展和產業組織形式的轉型升級,固守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不足以支撐國內國際大循環,但完全放棄勞動力優勢也不符合中國國情。為此,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可以將產業分為普通勞動密集、技能勞動密集和技術勞動密集三種類型,並通過相應的政策妥善處理三類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關係。引導普通勞動密集型產業根據國內區域發展差距進行梯度轉移,或向其他人力資源豐富的國家和地區有序轉移;鞏固中國在重化工業、裝備製造、基礎設施建設等技能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既有優勢,在保證經濟安全的前提下進一步放開國內市場;積極引進高水平人才,促使高端技術勞動力與生產資料在國內結合,提升本土產業競爭力。
二是以國際視野構建區域經濟大循環。國內經濟循環是由不同的區域經濟循環構成的,要在有條件的區域率先探索形成新發展格局。要把構建新發展格局同實施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等政策銜接起來,在區域內部實現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多樣化結合,有效推動分工的廣度和深度。譬如,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推動北京總部經濟、河北製造業通過天津的港口物流更為有效地對外溝通;在長三角繼續推進區域一體化進程,加強東部沿海與內陸地區的經濟聯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注重在促進雙向投資、推動貿易便利化、構建新型合作模式、搭建多元合作平台等方面積極探索;等等。
三是以國際視野促進城鄉經濟大循環。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在城鄉之間流動、組合和搭配,由此形成城鄉經濟循環。改革開放之初,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為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並迅速融入國際經濟循環提供了重要支撐,但也造成了城鄉二元對立。促進城鄉大循環,要改變傳統的城鄉分工格局,讓勞動力、技術、資金等要素在城鄉間順暢流動,形成更為多樣化的組合和搭配方式,創造更為豐富的經營模式和載體,讓城鄉居民的生產行為和消費行為真正融為一體。從勞動力的城鄉間流動來看,要加大進城務工人員的教育投資力度,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讓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盡快從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轉向技能密集型產業,形成新的人口紅利。從生產資料的城鄉間流動來看,著力引導城市工業和服務業中的生產技術、管理經驗等下沉農村,以更為開闊的視野推動三產融合和鄉村振興,提高農業的國際競爭力,建設聯繫更加緊密、布局更為合理、分工更為明晰的城鄉共同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