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美軍“誤擊友軍”為何頻繁發生?
http://www.crntt.hk   2024-12-24 10:22:39
 
  外界普遍注意到,這並非美軍首次擊落己方或友軍戰機。美國《國家利益》網站此前回顧稱,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美軍一架F-15E戰鬥機就險些被己方防空部隊擊落;1994年4月14日,兩架美軍“黑鷹”直升機在伊拉克“禁飛區”飛行時被美軍F-15戰鬥機擊落,機上26人喪生。2003年第二次伊拉克戰爭期間,部署在中東的美軍“愛國者”防空導彈部隊數次向己方或友軍戰機開火:3月23日,一架英國“狂風”戰鬥轟炸機被擊落,兩名英國飛行員喪命;4月2日,一架美軍“大黃蜂”戰鬥機被擊落,機上的美軍飛行員遇難。面對美軍防空部隊的“瘋狂攻擊”,空中的美軍戰機也變成“驚弓之鳥”——2003年3月24日,美空軍一架F-16戰鬥機在發現被己方“愛國者”防空導彈雷達跟蹤後,立即發射了一枚“哈姆”反輻射導彈將其摧毀。

  除此之外,美國海軍也曾發生多次“誤傷”事件,最著名的案例就是1988年7月3日同屬“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的“文森斯”號在伊朗附近擊落一架伊朗A300客機,導致機上290人喪生。

  接受採訪的專家表示,受戰場客觀環境、人為因素等各方面條件影響,軍事史上的誤擊/誤傷事件並不罕見,為瞭解決這個問題,現代主戰裝備往往會配備各種類型的敵我識別裝置作為分辨敵我的“電子令牌”。因此敵我識別裝置也往往被各國視為最重要的核心軍事機密,例如美軍戰機在控制區外墜毀後,五角大樓往往會下令將其徹底摧毀,其目的之一就是防止機載敵我識別裝置落入他國之手。

  傳統的電子應答式敵我識別裝置工作原理是:當目標進入雷達的覆蓋範圍後,識別系統發出一串脈衝詢問信號,目標須回答編碼信號。若回答信號正確,則為“友”;若回答信號不正確或不予回答,則被判為“敵”。

  但這種敵我識別裝置在實際應用中也遭遇了各種問題。例如被擊落的英軍“狂風”戰鬥轟炸機當時沒有按規定開啟敵我識別裝置,美軍認為該機“在雷達屏幕上如同飛來的一枚反輻射導彈”;被擊落的兩架“黑鷹”直升機也是因為敵我識別裝置持續工作過熱而被關閉,被美軍戰鬥機當成伊拉克直升機而擊落。

  為瞭解決電子應答式敵我識別裝置的不足,近年多國相繼開始研製和裝備新一代數字化敵我識別系統,它沒有詢問和應答信號的交互過程,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己方飛機沒有開啟敵我識別裝置而被當成“敵機”的概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