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在場站當兵10年,對工作環境的變化感受尤深。他說,前些年進行外場保障,經常天還沒亮就進場,隨身帶著馬扎、水壺和挎包。如今條件明顯改善,戰友們有了更多獲得感。
說話間,李志輝打開一張折叠椅,向記者展示。“比起馬扎,這種折叠椅坐著更舒適,是場站機關專門為我們購置的。”指著休息方艙裡的新物件,李志輝說起了他的第二個“沒想到”。
“機場重建的時候,正是大熱天,場站為方艙配置了冰箱,好讓大家能喝上冷飲;天氣剛一轉涼,場站又送來飲水機,保證大家隨時喝上熱水。沒想到,機關考慮得這麼周到,完全出乎我們意料。”聽著李志輝的介紹,看著一應俱全的保障設施設備,記者不禁為他們感到高興。
機場重建後,伴隨而來的是比以往更繁重的飛行任務,負責外場保障的官兵們,經常從早忙到晚。一天下來,大家臉上既有完成任務的喜悅,也有長時間、高負荷工作帶來的疲憊。
“長此以往也不是辦法,勢必會給飛行保障造成隱患。”連隊黨支部商議後,決定向場站黨委提報補充保障力量的需求。
李志輝沒想到,場站機關早在他們之前,就制訂瞭解決方案。這不,需求剛報上去,一支黨員突擊隊就來到了連隊。原來,場站機關結合幹部輪訓工作實際,組織其他連隊的黨員骨幹和新分配幹部到該連進行輪訓,既鍛煉了幹部隊伍,又解決了該連人手短缺問題,可謂一舉兩得。
聽李志輝講完他的三個“沒想到”,記者也開始心生疑問:在這個場站,為什麼基層提出的需求能得到及時解決?而且更多時候,是黨委機關主動想在了基層官兵的前頭?
經過深入採訪,記者瞭解到,自機場重建以來,該場站領導挨個在各連隊住了一遍。其間,他們數次找幹部骨幹瞭解基層現狀和困難問題,並開展實地調研,事無巨細地摸清了各單位實情。
“服務基層,不能在辦公室裡坐等需求上門。要積極主動作為,到一線和現場瞭解掌握第一手情況,摸清官兵所思所想所盼,我們開展工作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場站領導對記者說,“改善官兵工作條件,就是保障戰鬥力。只要是有利於戰鬥力生成的事情,我們一定會想方設法辦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