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現實邏輯
http://www.crntt.hk   2023-10-15 09:06:01
  中評社北京10月15日電/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必然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指明了發展方向,是推進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的重要路向。要全面領會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內涵,就必須深刻理解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現實邏輯。

  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羊城晚報發表廣東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揭曉、廣東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法學博士,講師李靈曦文章表示,發展是世界各國共同追求的目標。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以來,由於受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再加上自身的經濟結構調整,中國經濟增長有所放緩。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深入分析中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全方位審視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實踐,同時科學把握現代化建設的一般規律,富有創造性地提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大論斷,並作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一重要論斷。2020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2023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中國從“發展”到“高質量發展”體現了中國發展階段的轉換,旨在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經濟規模大而不強,經濟增速快而不優等問題較為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國創新能力不強,科技發展水平總體不高,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不足,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這是中國這個經濟大個頭的“阿喀琉斯之踵”。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傳統發展模式顯然難以為繼,因而必定對中國的發展方式提出新要求。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前瞻性地提出了“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其中新質生產力的“質”指的是高質量發展。這就要求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由此可見,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發揮科技創新的主導作用,依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進科技創新。

  科技自立自強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動力

  文章指出,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以後,中國逐步發展成為世界工廠,這使得中國的經濟實力快速提升。但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中國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經濟發展轉向以內需為主導。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要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2021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明確,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徵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推動國內大循環,要以滿足內需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科技創新作為推動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力量,對於優化經濟結構、推動產業升級和提升企業競爭力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科技創新憑借其高效、環保等特質,引導和催生了數字經濟、智能製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時,科技創新還助力傳統產業升級和經營模式轉型,更重要是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可見,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水平,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科技創新是關鍵。當然,新發展格局並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通過科技創新,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增強對國際循環的吸引力和推動力。因此,無論是推動國內大循環,還是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都離不開科技自立自強。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