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尋求簽訂自貿協定。歐盟和印度曾在2007年至2013年兩度就自貿協定進行談判,但均以失敗告終。朔爾茨表示,他希望歐盟和印度的自貿協定取得進展。路透社稱,歐盟和印度2022年重啟自貿協定談判,目標是在2023年年底前完成談判。對歐盟來說,這符合加強與“印太地區”國家接觸的戰略。此外,兩國領導人還討論了氣候變化問題,商業代表團成員簽署了風能、太陽能和綠色氫能領域的協議。
缺乏深化合作動力
總的來看,朔爾茨希望通過此次印度之行,以軍事合作和經貿往來為抓手,設法拉攏印度,推動自身發展。德國科學與政治基金會專家瓦格納稱,朔爾茨試圖通過主動接觸以及對印度的充分理解,將新興大國印度拉到西方陣營。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德國極力示好,但德印未來合作前景並不樂觀。
軍事合作面太窄。目前,印度與德國的軍事合作契合點較少、適配性不強,很難通過“點”的合作帶動“面”的提升。以潛艇項目為例,印度當前對法國潛艇技術依賴相對較強,近年來大力推動潛艇國產化,其關鍵步驟均在法國指導下進行。除法國外,韓國在印度6艘新型潛艇招標中也占據一定優勢。未來,德國能否撈到印度潛艇項目這塊“肥肉”,存在很大不確定性。
經貿合作存堵點。儘管朔爾茨此行帶領的經濟團隊聲勢浩大,但相關經貿項目未來能否落實仍存較大疑問。路透社評論稱,儘管德國政府有意願,但對於德國企業來說,監管和貿易壁壘使印度成為一個難以攻破的市場,這一點從德國主要汽車製造商不在隨行代表團中不難看出。德國《法蘭克福匯報》評論道,很多德國企業不想在印度投資,“手續繁瑣、關稅不一致、稅費太高以及嚴重的官僚主義,讓他們對這個亞洲第三大經濟體持批評態度”。關於印度與歐盟的自貿協定談判,外界普遍認為,今年雙方達成一致意見的可能性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