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屆中國與全球化論壇舉辦以“國際傳播的中國敘事體系建構:創新與探索”為主題的圓桌論壇(中評社 徐夢溪攝) |
中評社北京7月31日電(實習記者 於子文)7月30日,由全球化智庫(CCG)主辦的第七屆中國與全球化論壇在京舉行,期間邀請各界專家、學者參與以“國際傳播的中國敘事體系建構:創新與探索”為主題的圓桌論壇,針對塑造中國形象、講好中國故事等進行發言討論。
CCG副主任、高級經濟學家David Blair提出,美國正面臨全所未有的財政政策和貨幣調整,如解決不好可能會惡化經濟狀況,同時美國的政治體系也不夠穩定,民粹主義再次抬頭,極端主義崛起。在美國傳播中國故事的最大問題是,美國媒體界是目前為止最具敘述性的團體,在進行國內、國際報道時存在政治立場。儘管沒有辦法改變美國媒體的性質,但是中國媒體的情緒應該冷卻下來,講述普通人的生活故事。
CCG特邀高級研究員馬意駿(Martin Cavolo)針對中國敘事提出兩點注意:第一,要激情、精細且明確地用行動來講述;第二,用案例來構建中國敘事,對錯誤信息要清晰地做出回應。
中國公共關係協會副會長,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政府與公共事務學院院長董關鵬提出當前中國敘事面臨著中國貢獻和中國形象的不匹配、中國實力和中國傳播的不匹配、中美民間和中美官方“熱與不熱”的不匹配以及世界對中國的需求和某些國家遏制中國的不匹配。針對四個不匹配,他提出兩大病理,一是全球系統不健康,二是某些領導人沒有盡到職責。因此他認為西方國家要多聽一聽中國的貢獻,情況就會有變化。
亞洲基金會(美國)北京首席代表計洪波結合亞洲基金會在中國和亞洲開展工作的情況,談了三點體會。第一,國際交流和國際形象的構建需要全方位的參與,積極發揮不同傳播主體的作用。第二,中國不僅需要講好故事,還需要更多貼近民心的行動。第三,為了營造更加有利於中國發展的國際環境,中國還需要加強和其他國家之間的溝通和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