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發起了“藍軍大智庫”的倡議,希望讓台灣民眾在政治中看到的不要再是口水,而是具體可行的好政策。智庫的概念也不再只是學者專家、部會官員,拋開這些框架,走入基層才會發現:真正了解台灣問題的人都在與土地共同呼吸。
面臨疫情對民眾生活、旅宿觀光業生計的衝擊,我看到大家面對危機仍然堅守陣地,等待顧客再次光臨。
走進桃園復興的部落,在地藝術家向我介紹他一幅名為“生生不息”的畫作,畫中的活水,令我也感受得到在困境中積極找尋出路的韌性;在也許很少人知道是全台灣胡蘿蔔故鄉的雲林東勢,這裡有一群堅持友善耕作、將“農業作為一種志業”的農友,用一根胡蘿蔔讓世界看見台灣;在紀念國父誕辰的植樹節,我來到三峽,在茶園中與阿伯阿姨們比賽採茶,學習製茶達人是如何用三十年的職人精神植栽出香氣醇厚的冠軍好茶。
他們或許很少有機會能左右國家或城市的決策,卻用一生的堅持向我展現了從日常中提煉而出的人生智慧,與促進“良好治理”的可能。
許久以前,見到一位退休醫師,隻身揹著簡易驗光設備,到偏鄉為長者檢查眼睛。我們著手調查,發現老年人口眼睛健康受檢率只有1%。有9成多視力退化的長者,只能依靠夜市路邊攤的廉價老花眼鏡解決。這也促使我們結合公部門及民間力量,從暸解長輩需求開始,重新設計健康生活的品質標準,用創新作法來照顧各方面的老後生活。如果能解決長者與各世代的需求,我們的生活環境、城市,乃至於整個社會,也才能可長可久。
國民黨的改革亦是一樣。在時代改變以後,已經不僅是關乎於自身的蛻變,更是一場能否跟上台灣社會發展變遷的馬拉松式長跑。面對變局、困局仍然勇敢地努力進前,“永遠和民眾在一起”,民眾才會願意再次支持你。
很多人說,國民黨現在缺乏中心思想、沒有路線論述,這些都是艱難的工程。我們不如簡單點想:誰是國民黨人從政的典範、也最受到台灣民眾的認同與喜愛?他又是怎麼做的?答案其實相當明顯。
走過半世紀,蔣經國一生為“中華民國”、為台灣付出的幾項堅持,是一生堅持民主自由的信念,捍衛“中華民國”;對外,親美反共是最基本的對外方針;對內,蔣經國培育了大量優秀年輕人材為國所用,奠定了台灣經濟奇蹟的基礎;經國先生的清廉、勤政、愛民更是至今不分黨派對他的最高評價。典型也許在夙昔,但今天的我們除了追念,更該捲起袖子用實際的行動來追隨。
在傾聽許多民間好朋友的聲音後,我決定將這些智慧匯集成一份倡議,打造一個讓台灣未來更靠近“良好治理”與解決世代需求的大平台。
朱立倫還有更多的倡議,也將有更多朋友與夥伴加入朱立倫倡議的行列,我們也期待你與朱立倫一起實踐這些理想。
一起,為更好的台灣努力。
朱立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