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29日電/農產品銷售難、賣果賤等問題,一直是制約農民脫貧致富的關鍵因素。今年疫情下,這一困窘更易被放大。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科院副院長趙皖平提出深化消費扶貧,變“應急式消費”為富民產業的建議。
議案建議由農業農村部、商務部、財政部等國家部委推動設立百億規模的農產品電商培訓創業國家基金,向所有有意願從事農產品電商的新農人開放。設立相應財政激勵機制,鼓勵縣級財政配套相應資金,以公開、透明的方式,選拔培訓農產品電商人才,並對創業達到一定門檻的青年創業團隊,給予相應激勵。並支持拼多多、京東等平台電商與高等院校合作,共同開發適合不同地方實際的,能夠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全國各地展開落地培訓的相關培訓課程體系。拿捏住人才這個痛點,來撬動精准脫貧,實現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無疑是一個好主意。消費扶貧正處在這樣一個從“輸血”向“造血”的轉變進程當中,社會各界通過消費來自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產品與服務,幫助貧困人口增收脫貧,此為第一階段。而找到合適的扶貧模式,有效激發貧困群體的內生動力,政府和電商平台以拓寬思路“授之以漁”為原則,制定切實可行辦法,引導和激發貧困戶自主意識,使其產生內在脫貧動力,方為進階。
疫情之下,線上電商平台的作用得到了聚焦。潮如上海這樣的一流大城市,本月初也是依靠拼多多、小紅書、嗶哩嗶哩(B站)等本土網絡平台助力,將首屆“五五購物節”辦的風生水起。而各大電商平台更是促使農民通過參與市場競爭、提供客戶服務等商務活動,獲得了更多學習機會,提升了自身發展能力。同時,政府聯手電商平台提供的農村電商培訓,進一步增加了貧困戶的學習機會。增加了農戶與外界接觸的機會,電商進村進一步帶動了網絡等基礎設施的完善,形成了即時聊天、網絡購物、網絡學習等新生活方式,農民有更多接觸外界的機會。同時隨著移動互聯網、電商平台、支付、交通、5G等條件的逐步完善,最終可以降低信息不對稱,讓貧困地區優質資源變現,變為電商的“富礦”,回饋培育和賦能自己的電商平台。
同時我們很高興地發現,消費扶貧相關產品的主體運營能力,也開始體現在多地“父母官”自己身上。在春節後疫情最嚴峻的兩個多月時間裡,僅拼多多一家電商平台就在全國落地了70多場市縣長直播,150多位市縣長幫助本地帶貨,把本地農產品直接對接上了拼多多6億消費者組成的大市場,兩者互帶“流量”。從新疆、陝西、廣西等地貧困縣和脫貧鞏固縣的主要黨政領導多場扶貧直播效果來看,遠超預期,後續仍有至少100場消費扶貧縣市長直播上線。地方黨政幹部、企業和農民集體“觸網”,無疑是消費扶貧的基石。此刻,如何帶動和培訓更多新農人通過互聯網平台低門檻創業,文初議案的提出可謂及時,“小農戶與大市場”這一結構性矛盾破解有望。
來源:證券時報 作者:蔣光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