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19日電/據《北京日報》報道, 《北京士大夫》出新版了。這部書1992年由京華出版社首版後,由於其選題的獨特性、內容的豐富性、結構的嚴謹性、論述的流暢性、文字的生動性,特別是因為它填補了北京歷史文化研究的一個空白,一度一書難求。
新版《北京士大夫》,共分17章,形成“總-分-總”的敘述結構。前三章為概述,重點闡釋北京士大夫的產生土壤、生存環境以及文化特征;中間十章按照歷史發展脈絡,梳理各個時期北京士大夫的演變軌跡;最後三章重點介紹北京士大夫的典型代表人物、士大夫社會群體及風雅氣質。根據論述的主題和內容,書中採取了不同的闡釋方式,既有現象梳理,也有道理剖析、觀點闡發,力求從多種視角對北京士大夫這一歷史現象進行整體描述。
方彪先生以歷史發展時期為經,以文化內涵特征為緯,堅持大(全景式整體概述)-中(分期、分專題闡說)-小(典型個案描述)有機結合,依據豐富的史料,詳盡梳理京城士大夫這個社會群體的社會背景和演變脈絡,深入剖析其文化特征和言行舉止,充分闡述其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的獨特地位和重要作用。
北京歷史文化傳承鏈條上的重要一環
在方先生看來,就整體而言,士大夫階層是由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所組成;而在科舉制度確立之後,所謂士大夫階層可以說是在科舉制度下成長起來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士大夫階層和地主階級其他階層的分野,主要在於知識水平和文化素養上,而不是在政治和經濟地位上。中國古代的士大夫,在傳播社會主導思想、確立主流價值觀、引領社會輿論、教化世道人心、推動歷史發展等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各個歷史時期,作為社會結構的中間環節,士大夫承載了其他階級或階層不可替代的重要使命,呈現出既“同中有異”而又“異中有同”的多彩面相。
作為一個整體,北京文化包含若干重要組成部分。士大夫文化既是皇家文化和市井文化、雅文化和俗文化、陽春白雪和下裡巴人之間的重要過渡,起著承上啟下的輻射和反饋作用,推動著不同層級文化的下移和上傳;同時又是躋身於各種形態文化之中的重要元素,起著穿針引線的貫穿和串聯作用,推動著各類文化的碰撞和相融。在不同發展時期的歷史風雲中,在各種文化形態的演變過程中,或隱或現、或多或少都能看到士大夫忙碌的身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