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戰略調整會帶來多大的威脅?
首先,必須看到一個背景。美國去年撕毀與前蘇聯簽署的《中程導彈條約》(INF)後,就加快了發展射程在500到5500公里之間的陸基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的步伐。所以,可以看出美國想擺脫《中程導彈條約》是蓄謀已久的。
此後,美國借口“要對俄羅斯發展中程導彈做出強硬反制”,很快在艦艇發射的“戰斧”巡航導彈基礎上,研發出可以從陸地發射的陸基“戰斧”巡航導彈,這種導彈的射程超過1600公里。正好是過去《中程導彈條約》限制的武器。
此外,美軍在去年12月還試射了陸基遠程反艦導彈(LRASM),這種導彈過去也受到《中程導彈條約》的限制,現在計劃在亞太地區部署。
其次,從這兩種武器來看,其威脅的距離已經大大超出以往,而且性質也完全不一樣。
以陸基“戰斧”巡航導彈為例,很多人在過去30年時間裡已經多次見識過“戰斧”巡航導彈先進的遠距離精確打擊能力。在面對伊拉克、阿富汗、敘利亞這樣的對手時,美軍通過在戰艦和核潛艇上部署的“戰斧”,可以在對手防空區域之外率先發動先發制人的打擊。
也就是說,不但打得遠,而且還打得准。
這一次美軍拋出的陸基“戰斧”巡航導彈,據稱射程比以往更遠,可能在2000公里左右,已經相當於中程彈道導彈的射程。但是,“戰斧”巡航導彈的打擊精度比普通的中程彈道導彈要高,攔截起來也更難,所以威脅更大。
另外,美軍一些人士透露,可能要在亞太部署的陸基“戰斧”巡航導彈並非是固定部署發射架那種,而是由機動靈活的發射車搭載。這樣一來,發射的隱蔽性和靈活性大大增加了,同樣給攔截也帶來了更大的挑戰。
最為重要的是,以往美軍的“戰斧”巡航導彈只部署在大型水面戰艦和潛艇上,如果有需要,才會到某個熱點區域巡航,進行威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