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陽新鬆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的工業機器人生產車間(新華社) |
中評社香港1月23日電/工業4.0的概念源於德國,是指以人工智能、3D打印和物聯網等先進科技為特點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將如何改變工業生產。在此之前,蒸汽機的發明帶來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制造和運輸的進步開啓了第二次工業革命,而第三次工業革命則由信息化驅動。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1月20日發表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郭首佳的文章,文章說,采用智能制造方法的中國制造商,對衡量公司人力資本、基礎設施、數據架構、采購流程、生產作業、設備管理、物流、綫上和綫下的安全、能源管理等方面的完整框架做出檢討,提前確定其中的缺陷。建立一個無懈可擊的商業方案,須在數字背後的科學和利益相關者管理的藝術之間取得平衡。這種微妙的平衡對於任何計劃的付諸實踐都至關重要。
中國的工業4.0/智能制造要起飛,就不能把它視為單一的項目,而是一系列在規模、時間表、資源等方面都不同的各種項目。這些項目引入的新科技在投入生產之前,都必須經過可靠性測試。對職能和工作的影響,也必須仔細規劃、溝通和實施。
我堅信,一旦這個國家看到變化和轉型,他們就搭上了一列勢不可擋的列車,超越日本經濟并很快將趕超美國。“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這句話我聽過太多次,我想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他們如此強烈地相信行動,而不是紙上談兵。
看到我參與的項目得以實現,讓我非常有滿足感。例如,安裝在商店和工廠的感應器可以實時跟蹤和即時盤點庫存,這給行業帶來實實在在的變化。具備全球定位系統(GPS)功能的追蹤器讓企業能選擇最佳送貨路綫,一旦偏離原定路綫,就會發出警報信息。即使送貨車輛在一個地方停留的時間比平時長,它也會立即發出警示聲響。
使用GPS的鎖還確保貨車只在指定地點開鎖,而溫度和濕度感應器則大量安裝在不同位置,以監測庫存的環境。不同類型的感應器也安裝在工廠的不同控制點,它們直接將數據傳送到數據儲存庫,以作監測、分析和預防性維護之用。這只是其中一些給企業帶來巨大價值的舉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