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新聞》認為,在中國軍力增長背景下,中國海軍從東海經由沖繩及宮古海峽進出太平洋的頻率不斷提升(中方稱此為“常態化通過”)。此外,中國致力於提升遠洋作戰能力,建設新航母、大噸位新型宙斯盾艦及多種艦載機的舉動,對日本而言是一種潛在的不安定因素,而中日圍繞釣魚島及東海“發生衝突”的可能性始終存在。在上述情況下,日本需要加強在安全防務上的自主建設力度,以牽制中國的“強行舉動”。同時,日本還在推進與美國的同盟安全合作。在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美期間,日本政府宣布已與美國政府簽署協議,支付約1400億日元(約合84億元人民幣)購進“陸基宙斯盾系統”,並將進一步增購美制裝備,增強兩棲作戰能力。
盧昊29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當前情勢來看,安倍政權以“戰略自主”為指向的軍事安全工程仍在持續推進。在去年年底新防衛計劃大綱的方針下,日本正大力推進自主防衛力量建設,並繼續調動同盟“戰略資產”,強化整體防務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地區安全形勢緊張”特別是來自中國的“安全威脅”一直是日本採取上述政策的主要出發點和公開理由,並未因當前中日關係重回正常軌道而發生變化。日本政府在推進“對華協調”,在經濟等領域開展對華合作的同時,卻仍在安全政策上堅持警惕、防範姿態,並以“中國威脅論”的口徑展開對外宣傳,為自己的政策“正名”。盧昊認為,中日關係的穩定發展需要雙方以建構政治與戰略互信為前提,在安全政策上展開積極良性互動,假想敵式思維、零和博弈對策及有意為之的“威脅論”宣傳顯然無助於這一目標的實現。
(來源:環球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