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17日電/近日,銀保監會網站披露了一批信貸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的銀行罰單,這些銀行包括國有行、股份行、城商行、村鎮銀行,被罰金額從20萬元到35萬元不等。
經濟日報發表財經評論人盤和林文章介紹,早在2018年8月份,違反信貸政策和房地產行業政策的市場亂象,就已經是銀保監會等相關部門整治的重點,在一個月的時間裡,銀保監會開出了418張銀行類罰單,罰沒約13139萬元,問責265人。但此後個人信貸資金仍違規流入樓市,表明以貼罰單的方式治理信貸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可能只是隔靴搔癢。
文章分析,雖說目前諸如消費貸、租賃貸、首付貸等產品被劃為違規進入樓市的金融產品,但諸如此類處於法律灰色地帶的住房金融產品不斷出現、衍變,使得該類金融產品具有較大的藏身空間。
從個人角度來說,房價、房租上漲是直接原因。無論是用於居住還是投資,很多人對房地產都有較強的需求。特別是某些地方的工資上漲速度慢於房價上漲速度,消費貸、首付貸等杠杆產品就成了人們提前消費、杠杆投資的重要工具。
從銀行的角度來說,住房類貸款具有風險低、利潤高的特點,是完成銀行貸款指標進而賺取利差的重要手段之一。“貼罰單”只會讓銀行與房地產交好,從“明修棧道”轉變成“暗度陳倉”。
但從根本上來講,資本在行業之間的流動原因在於行業之間不平衡,進一步體現為行業之間資本回報率或者說利潤率的差別。房地產作為很多地方的支柱產業,在過去20年間快速成長,並保持高利潤,這自然使得資本源源不斷地流入該行業。
在實際操作中,往往很難對資金用途作實質性審查,有些地方銀行等金融機構也沒有意願作實質性審查,只要借款人具備相關的手續證件,資金流向往往很難做到真正監控。所以說,要根治信貸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的亂象,還是要堅持“房住不炒”定位不動搖,盡快實施促進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讓投資和投機炒房都無利可圖,這樣才可能阻止資本脫實向虛,從根本上防控好金融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