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19日電/任重金的話匣子最先是從水稻育秧技術打開的,而孫國良一說起用“鴨稻農法”來種生態有機稻,談興便一發不可收拾。
任重金今年38歲,從事農業科技推廣工作近20年,而53歲的孫國良當了一輩子農民,目前是黑龍江省撫遠市通江鄉東安村村委會主任。一年前,任重金到東安村玖成高效合作聯社推廣農技,兩人的人生軌跡因為農業第一次有了交集。
作為農技人員,任重金三句話不離本行,嘴裡不時說出“株數、分蘖、測土配方”等專業詞匯,尤為關注農業新技術與新模式。而孫國良在中國最東端的鄉種了多年商品糧後卻有點“懷舊”,決定回頭搞生態有機農業,他還給自己取了個富有田園詩意的微信昵稱——“漁樵耕種”。
黑龍江省多地秋收要等到國慶之後才開始,豐收與否屆時才能塵埃落定。任重金對著一日比一日成熟的長粒稻穀顯得信心滿滿:“水稻現在長勢比較好,今年豐產肯定沒有問題。”
豐產,離不開天時地利。撫遠地處中國陸地最東端,素有“華夏東極”之稱,黑龍江和烏蘇裡江在此交匯。由於緯度高、積溫低,東安村農民過去靠單打獨鬥種植水稻曾面臨極大困難。近年來,當地引進超早期水稻育秧等農技,成立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科技+倉儲+加工+品牌+市場”的合作聯社模式讓東安村名氣越來越大,附近和外地的農民不斷前來參觀學習。
“過去我們追求產量,現在更要質量。”任重金說,合作聯社1000畝核心水田今年長粒香米畝產預計可達1100多斤,比去年增產約6%。合作聯社所在的東安村面積35平方公里,共154戶346人,耕地5.2萬餘畝,其中水田接近2.9萬畝,旱田約2.4萬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