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衛靈:關於增強中華文化認同的幾個問題
http://www.crntt.hk   2018-06-02 18:32:35
  中評社北京12月24日電(中评社报道组)以往說到“文化”,往往指一個人擁有的學歷、學識、學問,而今談“文化”,內涵豐富,指向極為廣泛。比如:宗教文化、民族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美國文化、精英文化、大眾文化,涉及社會、經濟、政治、宗教、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究竟什麼是“文化”,據說目前世界上有幾百種解釋。《辭海》的界定是:“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每一社會都有與之相適應的文化,並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巨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表述了文化的定義及文化的特質。英國的文化人類學的奠基人愛德華·伯內特·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對文化的定義是:文化是一個複雜的總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類在社會裡所得到的一切能力與習慣。這裡對文化闡釋的更為直接和明了。
         
  可見,文化是一種歷史和社會的積澱,是得以傳承和能夠留下深刻歷史印跡的民族財富的總和。也就是說,第一,“文化的發展具有歷史的連續性,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連續性是文化發展歷史連續性的基礎。”文化的傳承不是可以割斷的,文化也不是一日之間能夠塑造的,而是有著深刻的歷史根基和社會發展背景。第二,文化具有民族性。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以共同的語言文字、經濟生活習俗、對地域或群體文化的心理認同為基礎,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有別於其他地域或群體的文化。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源泉。

  文化具有民族性,也就必然會有民族的“文化認同”。文化認同實際是一種身份的構建和歸屬,反映了一種共同體意識,使文化成為一個民族的身份識別和情感依托,成為民族的一種象徵和精神。對民族文化的認可和情感,往往表現出民族共同體相近的價值觀和意識形式。“文化認同”對於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繁榮極為重要。以研究文明和文化而著稱的美國學者塞穆爾·亨廷頓認為:“在冷戰後的世界,文化既是分裂的力量,又是統一的力量。人們被意識形態所分離,卻又被文化統一在一起”。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文化認同的感召力和排他力是任何力量所無法取代的。屬於同一個民族的東、西德國,有著共同的文化淵源,在分離 40 多年之後,最終實現了民族統一。朝鮮半島的朝韓兩國長期對峙,但是文化上同根同源的兩國百姓淚眼守望,相互祈福,呼喚統一。而在前蘇聯,波羅的海三國由於對蘇聯主流文化始終沒有認同感,於是最先在聯盟舉起了民族自決、國家獨立的旗幟。

  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人口主要分布於兩岸四地,海外還有華人華僑。中華民族是由多個民族組成的複合型民族,文化呈現出多元一體的格局,形成中華民族文化統一體。兩岸四地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宗,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也是兩岸四地相通相連的精神紐帶。習近平說,“兩岸文化同屬中華文化,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原本就是一家人、一家親。”道出了中華民族文化認同視域下的兩岸關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