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退役海軍上校、軍事雜誌資深撰稿人楊于勝。(中評社 鄭羿菲攝) |
中評社台北10月25日電(記者 鄭羿菲)針對賴清德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全面加強備戰。台退役海軍上校、軍事雜誌資深撰稿人楊于勝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民進黨政府政策存在矛盾,不要核能,要如何確保四面環海的台灣維持戰時能源?甚至要到菲律賓蓋電廠再用電纜輸電回台,若兩岸發生戰爭,一定會被斷掉。
賴清德520就職後,設“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等三大委員會,日前在首次會議上便揭示將培訓40萬可恃民力。賴清德10月23日表達,中國大陸時常針對台灣軍演,台灣除提升“國防”戰力,也要推動全民防衛韌性,透過軍民合作,讓對方不敢“侵攻”台灣,達到和平目的,並非要反攻大陸或進行戰爭。
楊于勝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40萬可恃民力”目前只見大框架,沒看到執行細節,從“內政部”管轄的範圍來看,可能比較是針對替代役人力,或許也將針對關鍵基礎設施的防護,包括水壩、水力發電廠、機場等交通樞紐,與醫療系統,但能不能滿足社會正常運作?標準又是什麼?這些計劃目前都還看不到。
楊于勝指出,“全社會防衛韌性”的主旨是要談台灣的韌性,但民進黨政府的政策卻存在“矛盾”,就拿最基礎的能源來說,台灣四面環海,戰時很可能運輸被切斷,儲油槽、天然氣儲存槽在飛彈襲擊下被摧毀,即便軍方的儲油槽埋在地下,也難保不會有炸彈之父、炸彈之母攻擊摧毀,要談韌性、要談持久,民進黨政府如何維持作戰能源?
楊于勝舉例說,俄烏戰爭中,一般發電廠都被攻擊,核電廠除外,但民進黨政府不想使用核能,這就是一個矛盾。甚至“經濟部長”郭智輝日前突發奇想,要到菲律賓蓋電廠,再把電透過海底電纜輸送回台,若兩岸發生戰爭,海底電纜一定會被斷掉,光是能源政策就是與全社會韌性相反的決策。若只是呼口號,會讓人比較擔憂,因為現實層面上確實有窒礙難行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