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11日電/網評:穩中求進 開拓新機 為香港未來注入信心
來源:大公網 作者:葉建明(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島各界聯合會常務副理事長)
香港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將於2月下旬出爐,在經濟結構和財政思路需要轉型的環境下,社會各界對這份預算案的關注和期待超出以往。無論開源節流還是產業發展,無論民生保障還是挖掘動能,香港特區政府都需在此份預算案中兼顧公平與效率,統籌短中長期規劃,既要紓解當下急迫的問題,也要回應社會多元訴求,更要為香港未來發展注入堅定信心。
基於當前經濟形勢,預算案首要需確保財政可持續性。今年特區政府的財政狀況因樓市趨穩、稅收回升及發債收入而略有改善,但周邊不確定因素仍拖慢復甦步伐,2024/25財年仍面對較大挑戰,凸顯了優化財政管理的必要性。
綜合來看,探索新收入來源,如優化土地供應和調整差餉制度、以審慎原則開征新稅項增加政府收入、削減部門經常開支幅度、改革公務員增薪點制度、檢討各類政府及公共服務收費等是較為共性的意見。面對當前外部經濟環境的不確定因素,特區政府確實有必要在“開源”和“節流”兩個方向上切實發力,並繼續秉持基本法規定的審慎理財、量入為出原則,在努力增加收入的基礎上嚴控經常開支,保持財政健康。
然而,在降本增效的過程中,也務需充分考慮社會各階層的不同訴求。比如近期被聚焦討論的長者2元乘車優惠,儘管此政策年耗近40億港元,且未來仍將持續攀升,但自2011年首次推出以來,2元乘車優惠計劃已成為香港長者的一項受歡迎福利政策,如何在確保市民利益與削減財政負擔之間取得平衡,十分考驗政策制定者的大局觀和對社會情緒的敏感把握。實際上,所有涉及向市民“開刀”削減福利的政策選擇,都要相當慎重。
發展是解決問題的總鑰匙
預算案還要著手緩解市民及企業的經濟壓力,並努力推動香港產業結構轉型與升級,以滿足社會各界對未來的期待。包括刺激本地消費、支持中小企、穩定就業市場等在內的舉措,都需要在預算案中得到細化。對住房、醫療、教育等民生問題,也要在既有政策的基礎上尋找解困新思維,對加快公屋建設進度、增加公營醫療資源投入、加強社區支援服務等呼聲較高的社會訴求,政府也要認真對待,給出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