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1日 星期一
香港中評社】【中評問政】【中評講港】【香港中評社
您的位置:首頁 ->> 中評電訊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網評:中國年的文化魅力鏈接五湖四海
http://www.crntt.hk   2025-02-07 09:40:22
  中評社北京2月7日電/網評:中國年的文化魅力鏈接五湖四海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崔利民

  對中國人而言,春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2024年12月4日,我國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在巴拉圭亞鬆森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上通過評審,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非遺由此成為春節進一步走向世界的重要主題詞。那麼,非遺視角下的春節有著怎樣的內涵,它又有著哪些特殊意義呢?

  依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這類文化遺產涵蓋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表演藝術、社會實踐與儀式及節慶活動、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等方面。從分類上看,“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屬於公約中“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以及“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的範疇。

  春節前後,人們會開展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主題圍繞迎新年、祈福、慶祝家庭團聚以及促進社區和諧展開,這一慶祝過程被稱為“過年”。從臘月二十三開始,人們就忙碌起來,打掃房屋、貼春聯和年畫、儲備物資、準備美食。社區組織的廟會、社火、燈會等慶祝活動會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過年”不僅讓中國人獲得身份認同感,還保證了文化傳承的延續性。這些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代代相傳,展現了中國人的道德規範,以及對家庭和國家的熱愛,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相處的理念,契合了公約中對非遺傳承和保護的要求。

  對於中國人來說,春節凝聚著無數家庭和個人的情感和記憶。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春節的意義更體現在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彰顯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相處的理念。

  在家庭層面,除夕之夜,一家人圍坐吃團圓飯,長輩給晚輩講述家族故事,傳授如貼春聯、放鞭炮等春節習俗的寓意。據《帝京景物略》記載,正月初一的明代北京城,“夙興盥漱,啖黍糕,曰年年糕。家長少畢拜,姻友投箋互拜,曰拜年也”,這樣的年俗傳承至今。晚輩在這樣的氛圍中瞭解家族歷史與傳統,家族認同感得以增強,充分體現了春節重視家庭團聚、維繫親情的文化價值。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國評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