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7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數字化發展拔節而上、積厚成勢,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技術先進、性能優越的數字基礎設施。”日前,國家數據局副局長沈竹林在國家數據局舉辦的關於加快推進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專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隨著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對數字基礎設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近日,《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指引》(以下簡稱《指引》)公開發布,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如何推動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是擺在眼前的新課題。
沈竹林表示,制定《指引》旨在力爭能夠說清楚數據基礎設施的概念、發展願景和建設目標,指導各地區、各部門、各領域協同推進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進一步促進數據“供得出、流得動、用得好、保安全”,全面支撐數字中國、數字經濟、數字社會建設發展。
對於《指引》的出台,沈竹林表示,期望能產生四方面的效果。
首先,有利於凝聚社會共識,調動一切積極力量參與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指引》明確了行業、區域、企業數據基礎設施在國家數據基礎設施中的定位,圍繞數據流通利用、算力底座、網絡支撐、安全防護等部署了建設任務,為各地區、各行業、各領域結合實際、因地制宜開展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指明了方向。
其次,推動技術收斂,為技術的基礎設施化奠定基礎。一般來說,從新技術、新產業發展歷程看,往往會經歷前期快速發展、中期有序收斂、後期穩定發展三個階段。例如,在我國移動通信從3G到4G,再到5G的發展過程中,即使多種技術路線的不斷整合,最終形成5G兼容並蓄的標準體系。目前,數據流通利用領域已初步形成數場、可信數據空間、數聯網、數據元件等應用實踐,也出現了包括隱私保護計算、區塊鏈等多種技術路線。這些應用實踐和技術路線各有特點,不斷發展,推動技術收斂和融合,既可以協同解決實際複雜問題,也有利於實現規模化部署和系統化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