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工程在哪裡建設,團隊就把實驗室“搬”到哪裡
當前,國家戰略礦產資源、能源、交通等重大工程都在向深部發展,但深部工程特有的地質特徵、環境條件,極易誘發岩爆、大變形和塌方等災害。國家戰略需要就是科研努力的方向。以關鍵技術和工程任務為牽引,重大工程在哪裡建設,團隊就把實驗室“搬”到哪裡。
我國“西電東送”的標誌性工程——錦屏二級水電站建設長大深埋引水隧洞群項目,平均洞線長達16.67千米,最大埋深2525米,施工過程伴隨著極高的岩爆風險。
“為了摸清深部工程圍岩的‘脾氣’,我們深入一線開展分析研究,逐步形成了系統的、操作性較強的風險調控方案。”實驗室實驗技術人員、高級實驗師姚志賓說,“通過近4年的努力,我們自主研發高原鐵路隧道岩爆智能微震監測預警技術,實現從岩爆定性預警到對等級和位置定量預警的升級,精確程度大幅提升。”
位於青藏高原的巴玉隧道,工程途經一段強岩爆區,岩爆發生強度大、頻率高。面對高海拔、強岩爆等諸多挑戰,研究團隊的師生和工人一起下井。在海拔3500米的隧道裡,高溫高濕再加上缺氧和高分貝的噪聲,無不考驗著團隊成員的體力和精力。
對於隧道內的工作環境,2021級博士研究生張文燦形象地總結為“兩進兩出”:其一是“白口罩進,黑口罩出”,隧道內通風不好,需要佩戴口罩完成工作,每次出洞口罩都會變黑;其二是“幹衣服進,濕衣服出”,由於溫度和濕度高,每次進洞作業都是一身汗。
徒步上萬米調試設備,每天與施工方研究施工方案,發生災害後第一時間抵達現場展開分析……談到隧道建設過程,實驗室青年教師胡磊感觸很深:“作為新時代的科研人員,我們要勇於直面困難,真正為國家重大工程解決實際問題。”
以科研促培養,帶動更多年輕人在一線提高創新和實踐能力
甘肅北山,因位於河西走廊北部而得名。這裡氣候乾燥,地下水稀少,是一片風沙肆虐的無人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