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圖:漁護署人員在嘉年華介紹農展區的智能種植照明系統。右圖:農展區內展示現代化農用機械和多項種植科技。(圖源:大公報) |
中評社北京1月4日電/據大公報報導,本地漁農產品因其新鮮,受到不少市民青睞。不過,每種農作物的產出可謂“粒粒皆辛苦”,在極端天氣與人手不足等問題下,本地農業從業員面對極大挑戰,他們希望借助科技發展農業來突破難點,並吸引更多年輕人入行。
極端天氣野豬為患最困擾
在本地漁農美食嘉年華參與設立攤位、山林農場負責人鐘澤垣昨日向大公報記者表示,他務農多年,認為極端天氣和野豬等野生動物滋擾最困擾。他說,今年帶了大約百餘斤農作物參加嘉年華,若非受天氣影響,產量可以更高。他表示,全球暖化下去年11月等冬季月份的雨水較多,氣候過於濕熱,影響姜等植物產量。而野豬數量眾多,農田作物常遭野豬拱土破壞。
青年協會有機農莊高級農莊經理彭玉婷向大公報記者表示,除了受到天氣影響外,人手不足、土地資源緊張,亦影響本港的農業發展。《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鼓勵本地農場更多採用環保和現代化作業模式,她表示認同,認為發展科技農業是未來趨勢。她又說,農莊有意在今年中推出教育活動,增加年輕人認識科技農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