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三棵樹”的守望傳承描繪“美麗中國”畫卷
http://www.crntt.hk   2024-11-20 11:39:14
 
  塞罕壩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內蒙古渾善達克沙地南緣,意為“美麗的高嶺”。然而,新中國成立之初,這里卻“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栖樹”。面對“風沙緊逼北京城”的嚴峻形勢,1961年,當時的林業部派出調查組踏查,在紅鬆窪一帶,專家找到了這棵20多米高且生長旺盛的天然落葉鬆——這棵活著的標本,證明塞罕壩可以長出參天大樹。“今天有一棵鬆,明天就會有億萬棵鬆。”

  第二年,塞罕壩機械林場正式成立,吹響誓把荒原變林海的號角。這棵落葉古鬆,也由此成為塞罕壩人心中的“功勛樹”。

  塞罕壩向南千餘公裡,九曲黃河在河南蘭考拐出最後一道彎。在縣城東北角的廣場上,一棵泡桐樹高大挺拔,枝幹遒勁。

  82歲的老人魏善民手撫樹幹回憶:風沙、鹽碱、內澇曾是蘭考出了名的“三害”,焦裕祿擔任縣委書記後,帶領大家植樹造林、翻淤壓沙。“1963年春天,焦書記親手種下了這棵泡桐樹,今天蘭考人都叫它‘焦桐’。”

  如今,國家面貌和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綠色正成為國家發展和人民幸福的底色。“榮懷楊”“功勛樹”“焦桐”挺拔依然,周圍也早已千頃澄碧:

  林木綠化率從不足0.3%到57%,右玉的綠色嬗變,讓昔日“不毛之地”變身“塞上綠洲”;

  從“一棵樹”到百萬畝林海,塞罕壩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人工林,荒原變林海成為現實;

  一棵“焦桐”變身片片“焦林”,蘭考600餘萬株泡桐將漫漫黃沙化為良田沃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