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中國內需越強、通脹越是溫和回升,美國就越難以加征關稅。(圖源:大公報) |
中評社北京11月13日電/據大公報報導,伴隨美國總統選舉的結束,特朗普強勢回歸白宮。此前,他曾多次提及要對中國商品加征高達60%的關稅。現在,特朗普關稅衝擊2.0已經從一種可能性,變成了必須直面的問題。
當然,特朗普上台後對中國與全球加征關稅至少需要6個至8個月的逐步推進,預計最早2025年下半年才會落地。特朗普政府可能會使用新的加征關稅手段,在此前的301、232調查之外,可能增加與知識產權有關的337調查。
根據不同機構的測算,特朗普對中國加征60%的關稅,將導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1.6至2個百分點。但是根據筆者所在實驗室國際貿易政策模擬團隊的測算,則為GDP下降1個百分點。
筆者的測算結果更緩和,主要是二點原因:
一是因為考慮了中間品貿易,這樣產業鏈重構的過程中,中國會更多得益於中間品貿易。
二是我們考慮了服務貿易,雖然商品貿易將下降12%,但是服務貿易將增長9.5%。
當然,在目前內需不足、外需成為重要支撐的情況下,關稅對GDP的衝擊仍然是需要重視的嚴峻挑戰。但也要認識到,特朗普看似不按常理出牌,但也面臨重要制約條件,這就是美國黏性較強的通脹。而大規模加征關稅,甚至可能進一步抬升通脹水平。
我們能否以通脹角度作為切入點,來應對關稅2.0的衝擊?答案是肯定的。從這次大選可以看出美國民眾對於通脹的在意程度。儘管拜登執政期間,美國人均GDP從7.1萬美元上升到8.2萬美元,美國經濟大幅跑贏歐洲、日本,甚至在名義增速上一度超過中國,但是廣大民眾仍將通脹作為核心關切議題之一,甚至可以說通脹是民主黨政府敗選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共和黨政府也不得不重視控制通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