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11日電/據科技日報報導,“台風臨近,接到指令,全體人員搭乘直升機撤離。”今年第22號台風“銀杏”來襲。受其影響,亞洲首艘圓筒型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海葵一號”、亞洲第一深水導管架平台“海基二號”所屬流花油田海域的風力達到10級、浪高6米。11月8日,70多名海上作業人員全部撤回陸地。
作業人員全部撤離,海上油田還能正常生產嗎?
近年來,中國海油穩步推進智能油田建設,通過物聯網、大數據等數字技術與勘探開發業務深度融合,多個油氣田建成“台風生產模式”,提高油氣安全生產水平和生產效率。11月9日,“海葵一號”“海基二號”共同服役的我國首個深水油田二次開發項目,投產50余天來累計產量突破5萬噸。
“距台風中心230公里,風速35節,橫搖0.7度,縱搖0.4度……”在位於廣東深圳的流花油田生產操控中心,工作人員緊盯屏幕上的實時生產參數,通過遠程操控系統,控制240公里外的“海葵一號”和“海基二號”進行生產。
“進入‘台風生產模式’,海上作業人員撤離到陸地後,通過‘復制’到陸地的中控系統對海上設施進行遠程操控,操作信號通過衛星這個‘超級WiFi’進行傳輸,實現台風期間少停產甚至不停產。”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流花油田副總經理吳小路介紹,過去,流花油田每年受台風影響關停時間超過7天,帶來原油產量損失超過8萬噸,經濟損失超3億元。
迎戰台風考驗,也離不開能源重器自身的精妙設計和牢固“扎根”——
“海基二號”總高度達428米,總重量超5萬噸,導管架相當於“地基”,支撐海上油氣平台搭載的300餘套設備,它將生產系統從水下搬到平台上,主要負責原油開採和預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