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眾欣賞曾侯乙墓出土的戰國建鼓銅座。(圖源:海外網) |
中評社北京10月29日電/據海外網報道,被譽為“青銅冶煉巔峰之作”的曾侯乙建鼓底座、紋飾繁複華美的曾侯乙銅鑒缶、聞名天下的越王州勾劍、薄如蟬翼的龍鳳虎紋綉羅單衣袖……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鳳凰故國——青銅時代曾楚藝術展”現場,一件件精美文物吸引觀衆駐足觀看。
西周初年,在長江中游建立起一系列諸侯國,其中,江漢平原上的曾國和楚國,以其璀璨的物質文化,書寫了中國青銅時代晚期異彩紛呈的篇章。
此次展覽由國家文物局指導,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湖北省文物局)、中國國家博物館共同主辦,湖北省博物館承辦。展覽分為“南公封國”“楚祀八百”“驚采絕艶”3個單元,精選湖北地區5家重點博物館的200餘件珍貴文物,包括青銅器、玉器、漆器、絲織品等,其中一級文物多達45件。展覽以扎實的學術研究和最新考古發現成果為支撐,展現了曾、楚兩個南方古國的悠久歷史和瑰麗藝術,帶觀衆領略中國古代輝煌的青銅文明。
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發現40多年以來,江漢平原重大考古發現層出不窮,凸顯了湖北作為長江文化關樞之地的厚重歷史文化底蘊。豐富的出土文物證明,曾國是西周早期周王室分封至江漢地區的重要諸侯國,與文獻中的“隨國”為一國兩名。曾國立國700餘年,經歷了從王室藩屏到楚國盟友的轉變過程,有著深厚的禮樂文明積澱,是先秦時期長江中游地區文化發展和融合的見證。
楚國是周王室經營江漢地區的重要力量。立國之初,楚疆域不足百裡,但銳意進取、包容夷夏,春秋時期問鼎中原,號為霸主,戰國時期國力達到鼎盛,位列七雄。在公元前223年被秦滅國前,楚國是南方最大的諸侯國。
2009年隨州市文峰塔1號墓出土的曾侯輿甬鐘,鐘體正反面共有銘文169字,記錄了春秋時期吳楚戰爭中,曾國作為楚國的盟國,庇護楚王並助其複國。這與文獻記載的史實相同,印證了曾國即史籍中所說的隨國。
曾侯乙墓出土的戰國建鼓銅座,採用分鑄、鑄接和焊接相結合的方法製作,由8對大龍和數十條糾纏穿繞的小龍構成,龍身鑲嵌綠鬆石,是迄今所見最精美的先秦建鼓座。建鼓過去僅見於戰國和漢代的青銅紋飾和石刻畫像,曾侯乙墓發現了最早的建鼓實物,出土時鼓皮已朽,僅存鼓腔、貫柱及鼓座。中室還出土了兩件建鼓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