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究竟有多少個具有保護價值的古村落?江西全面開展普查建檔行動,利用全省歷史文化保護信息平台,開展數字化信息采集,建立起保護“家底册”。
“目前,全省傳統村落及歷史文化街區的人居環境得到有效改善,基礎設施得到全面提升,已有50餘片歷史文化街區完成或正在進行修復利用,千餘棟歷史建築完成了保護性修繕。”李緒先說。
創新機制,護住傳統村落中各類文化遺產的“形”
小橋流水人家,粉牆黛瓦黃花。在婺源,無論走到哪裡,“粉牆矗矗,鴛瓦鱗鱗,棹楔崢嶸,鴟吻聳拔”的徽派建築辨識度都很高,被譽為“徽派建築大觀園”。保徽、改徽、建徽,是婺源建設全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縣,創新鄉村風貌管控機制,在整體保護中延續傳統風貌的“三部曲”。
全縣2647幢傳統建築通過保護性修繕獲得“新生”、8145幢非徽派房屋得以改造,這樣大規模的工程,錢從哪裡來?
“2012年至今,累計發放傳統建築維修補助資金4600萬元,非徽派房屋改造累計投入1.16億元。”婺源縣委書記徐樹斌說。為拓寬資金保障渠道,縣財政每年投入傳統村落專項保護資金1000萬元,整合鄉村振興等各類資金近2億元,向上級爭取專項資金累計2.6億元、“傳統村落保護”專項貸2.4億元,撬動社會資本13億元參與保護利用。
許多散落在鄉間的老屋,具有保護利用價值,但是屋主要麼身在外地,要麼有心無力,只能任由其一日一日斑駁衰敗。為瞭解決這個問題,婺源創新“老屋認領”機制,推出10個傳統村落面向全球公開招募“傳統村落運營商”,兩次面向全球招募傳統建築“宿主”,19幢傳統建築成功認領。同時探索“老屋收儲”機制,推行“村黨組織+文旅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開展閑置老屋收儲運營,全縣18個傳統村落234幢閑置老屋使用權實現收儲,“原住民”變為“收租人”,村民戶均增收5000元。這些老屋也華麗轉身為民宿、茶館、咖啡店等等,從“老破舊”變為文旅熱潮中的“主力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