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僑文物會說話:從二戰硝煙中走出的青田皮箱
http://www.crntt.hk   2024-10-19 10:26:13
   
  據《戰後遣送旅外華僑回國史料匯編》記載,民國34年(公元1945年)有六十余華僑生活在羅馬聯軍難民收容所內。其他華僑雖做些小生意,但仍無法維持生計,約有400人請求政府救濟並回國。此後另有他國華僑前往意大利,希望搭乘輪船回國。
  
  1946年,劉鴻標從意大利羅馬難民營坐船經香港到達上海。青田華僑歷史陳列館搜集到這艘輪船上難僑的名單,名單上記錄了19組華僑共405人,劉鴻標被劃分在第18組中。據統計,當年約有600人分批次回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根據賠款協定,中國華僑每戶可獲得15萬——30萬里拉的賠償。賠款領取方式分為三種:在當地領取、使館匯款和代領。一些留在國外的青田華僑利用這筆賠款返回意大利再次創業,憑借堅韌的毅力在當地扎下根來,一起為同胞謀求正當權利。
  
  在劉鴻標的生前遺物中,僑史館工作人員還找到了他在米蘭華人街經營皮革生意的許可證。如今繁盛的米蘭華人街Via paolo sarpi最早是種植洋葱的農舍。據記載,20世紀初就有中國商人借世界博覽會到米蘭做生意。與這條街相距不遠的森皮奧內公園曾是米蘭世界博覽會的舉辦地,一些青田商人攜石雕參加這一博覽會。二戰期間,以Via paolo sarpi為中心的中國城已初具規模。聚集再次的中國人主要從事皮革加工的工作,製作當時軍隊需要的軍用皮帶等配件。
  
  僑史館工作人員將賬本、證件等文物集中展示在館內“青田商人”版塊,將皮箱和撤僑名單展示在“撤僑行動”版塊。參觀人員若細心的話,可以發現館內不同版塊間存在的聯繫。下一期,我們將隨著這些資料,回溯到青田商人們參加博覽會的情景。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