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城市軸線見證廣州近現代歷史
http://www.crntt.hk   2024-10-05 16:06:46
  中評社北京10月5日電/據人民網報導,廣州營城始建於秦漢,選址於山海之間,白雲山脈與珠江之間的平坦土地為營城提供了空間,城郭隨珠江岸線的不斷南移而拓展。從秦漢的番禺城、南漢的興王府城、宋代三城格局,至明代初年三城合一、南拓北擴,南辟新城,北將越秀山麓納入城內,建鎮海樓於山上,體現了雲山珠水間自然環境的變遷與廣州城市南北方向發展城郭的關聯,最終形成清代“六脈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總體格局。

  近代以來,廣州城市結構和城市形態發生巨大變化,城市中軸線的構想和形成是市政建設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國城市從農耕時代轉向工業文明的見證。

  廣州是中國現代城市規劃思想的重要策源地,市政建設的先鋒城市和模範城市。1914年的大沙頭規劃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由中國人按照現代西方城市規劃理念編制的都市計劃案。1918年廣州成立市政公所,提出“拆城基、辟馬路、設市場、設公園、設工廠”作為市政建設工作的五個重點;1921年成立廣州市市政廳,在全國率先採用市制,成為民國時期第一座現代意義上的城市。

  第一公園(今人民公園)是廣州近代中軸線上最先擘畫和建設的公共設施。建成後的第一公園成為廣州市民進行新式城市公共生活的場所,可供舉辦各種娛樂、教育、商業、文化甚至社會政治活動。在長期的發展中,人民公園經歷了從具有生態作用的聚會、游娛空間向市民日常休憩為主的開敞空間和城市生態綠地的轉變,直到今天仍然是廣州老城區內承載市民生活、展現新活力的公共空間。

  維新路(今廣州起義路)是近代中軸線上貫通南北交通的主要幹路。據歷史地圖及文獻分析,維新路在規劃階段曾設想築成一條相對筆直的道路。由於原規劃要穿越青雲書院(梁氏千乘侯祠)和黃氏千頃書院,遭到當時一些重要政治人物的反對,導致當時修路主事“求通不求直”。1927年12月,該路見證了廣州起義。

  中山紀念堂與紀念碑建築群,是近代廣州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城市標誌性公共建築。其龐大的建築體量、開闊的廣場空間,極大改變了近代廣州的城市天際線。如今,紀念堂主體建築主要作為歷史陳列館以及大型演出場地使用,園區作為城市公園對市民免費開放。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