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正用科技與創新將戈壁沙漠變為“綠電廠”
http://www.crntt.hk   2024-08-13 10:21:39
  中評社香港8月13日電/在內蒙古西部的烏蘭布和沙漠邊緣,鱗次櫛比的光伏板在陽光下泛起層層“漣漪”,板下的黃沙中,沙生植物冒出綠色的嫩芽。遠遠望去,沙漠中交織出一幅藍綠相間的畫卷,“光伏+生態治理”項目正在改變著烏蘭布和沙漠的舊貌。

  烏蘭布和沙漠是中國八大沙漠之一,這裡極度缺水,植物生長艱難。

  “連片的光伏組件能夠吸收大量陽光,減少板下沙地的蒸發量,為梭梭等沙生植物提供一片適宜的生長空間,從而起到減少風沙流動的作用。”正在巴彥淖爾市磴口縣開展“光伏+生態治理”項目建設的生態公司負責人鄭謙介紹說,鋪設光伏板時也考慮了生態修復的需求,擴大了板的間距和高度,為板下植被生長留足空間。

  據瞭解,磴口縣這個85萬千瓦“光伏+生態治理”項目在全容量並網投運後,年均上網發電量可達16.5億千瓦時,年均產值可達4.67億元,年減排二氧化碳172.1萬噸,節約標準煤67.27萬噸,完成生態治理面積約2.6萬畝,建設期內還能帶動4000多人就業。

  新華社報導,近年來,中國北方多省區正在以“光伏+生態治理”這種創新模式進行生態治理,把生態修復與光伏發電兩大功能相結合,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什麼樣的植物適合在光伏板下種植?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沙漠林業實驗中心副主任張景波帶領團隊在磴口縣研究多年,對眾多沙生植物品種進行篩選和選育後,選出梭梭、檸條、四翅濱藜等植物品種。張景波說,選擇的標準第一是低耗水,第二要低成本,因為生態治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此外還要可
持續、有效益。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磴口縣衹有5萬多株小樹,沙漠面積高達77%。70餘年來,當地通過多種方式治沙,現在210萬畝荒漠披上了綠裝,而“光伏+梭梭”“光伏+檸條”等創新模式則打開了磴口縣治沙的新局面。

  內蒙古是中國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擔負著國家“三北”工程六期沙化土地治理60%的任務,是中國治理荒漠化的主戰場、防禦沙塵暴的主防線。

  在荒漠化防治工作中,內蒙古推動防沙治沙與新能源開發融合發展,加快“沙戈荒”地區集中式光伏項目和電網主網架項目建設,積極探索“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板間養殖”立體化發展模式,努力實現增綠、增能、增收的多贏。

  今年,內蒙古的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將完成沙化土地治理230萬畝,配套新能源裝機2727萬千瓦。

  不只在內蒙古,因為“光伏+生態治理”項目的實施,一座座因地制宜而建的“綠電廠”出現在中國西北的戈壁沙漠中。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