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問題,當時便已見諸多家美國主流媒體的報導,香港媒體也曾提及此事。然而,由於卡朋蒂埃要求匿名捐款,只是堅持以“丁龍”命名漢學講座教席,因此之後多年裡,坊間猜測和媒體報導眾說紛紜,故事版本多種多樣。
時隔百餘年,近日召開的首次丁龍專題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中美學者共同拂去歷史塵埃。
根據美國國家檔案館保存的相關資料,丁龍生於1857年。在19世紀中後期的淘金潮中,十多歲的他從中國去往美國謀生。不久,他在舊金山結識了美國富翁卡朋蒂埃,並成為其家中的一名僕人。
“丁龍有著罕有的正直、溫和、謹慎、勇敢,並且和善;他恪盡職守,生來就是孔夫子的信徒,也自小接受著儒教教育……”在1905年6月27日刊發的《哥倫比亞大學季刊》中,一封卡朋蒂埃致哥大的信裡,洋溢著他對丁龍的欣賞。
在近30年的朝夕相處中,丁龍和卡朋蒂埃成為莫逆之交,曾一同赴英國、中國等多國游歷。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北亞當斯晚間新聞》報紙曾刊登過一則社會新聞:“在卡朋蒂埃最近一次從中國回美國的旅途中,他和他的男僕共用一間包房,一些其他乘客對此提出抗議,聲稱中國人應該被送到僕人的房間。卡朋蒂埃拒絕與他的男僕分開。他告訴其他乘客,他是這個中國人的秘書,這個中國人是中國有名的哲學家。抱怨聲因此慢慢消退,此後船上的人都對卡朋蒂埃的這名僕人表現出相當的敬畏之情。”
然而彼時,美國排華情緒高漲,在美華工備受歧視。1892年,美國發布《吉裡法案》,將10年前實施的《排華法案》延長10載,並對在美華工的工作生活進行更嚴格的限制,華工處境每況愈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