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之力,探索實現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的新路徑,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讓好生態、好山水成為“有價之寶”。
今年6月1日,《生態保護補償條例》正式施行。目前,我國已經建成世界上覆蓋範圍最廣、受益人口最多、投入力度最大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近年來,各地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探索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構建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推動林業碳票交易、排污權交易等。
在甘肅,曾靠山吃山的牧民如今成了管護員;在湖南,放下漁網的漁民加入了護漁隊;在浙江,鄉村游、生態游讓百姓更富、生態更美……我國正在走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之路。
面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嚴峻挑戰,中國向世界莊嚴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我國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陸續發布“雙碳”目標下的“1+N”政策,加快發展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努力推動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追求。
2021年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開市,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2024年1月,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啟動,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溫室氣體減排行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是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要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自覺行動。
如今,綠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和方式,正在融入每個人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