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中藥專員統籌規管與發展
“政府中藥檢測中心及首間中醫院將相繼於今年及明年啟用,硬件及軟件(品牌優勢)都已俱備,政府應及早調整政策,清除發展路上的障礙物。”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所長(執行)鄭宏泰博士對大公報記者表示,醫務衛生局管理中醫院、中醫診所、中醫藥發展基金,轄下的中醫中藥發展委員會審視中藥科研和產業發展,訂定發展目標優次,另一轄下單位中醫藥處主責中藥和中藥商的規管及註冊。衛生署轄下中醫藥規管辦公室審批藥材及中成藥的進出口許可證申請及銷售,中醫藥管理委員會則規管藥材質素、審批中成藥註冊和中藥商發牌及續牌等申請,以及監管藥商的執業操守。
政府的政策顯然是以規管為主,推廣產業為輔。鄭博士認為需要設立由行內人士出任的中藥專員,統籌中藥規管及發展事宜,工作焦點不獨規管中醫藥業,更要在協助和支持發展產業中取得平衡。
拆墻鬆綁 助業界取GMP認證
在註冊方面,由於中成藥由多味藥材組成,在煎煮時會產生新成分,其不穩定性難以在西醫藥為主導體系下達標註冊。另方面,中成藥的申請註冊需時頗長、費用不菲,要成功註冊動輒數年及花費數十萬元,政府資助額偏低且掣肘較多,窒礙了中成藥的註冊,截至2020年底累計1.8萬宗註冊申請,僅15%約2700只中成藥成功註冊。
此外,政府於2003年推行GMP認證制,將GMP認證列為藥物註冊條件。惟香港中藥商多為中小型規模,難於承擔千萬元建廠費,政府資助屬杯水車薪。認證制推行至今,僅21家藥廠取得認證,難以讓“香港製造”中藥品全速進軍內地及國際市場。
鄭博士認為,政府要拆墻鬆綁,改變多年來以西醫、西藥為主導的中醫藥管理體系,減少政策掣肘,採用客觀指標重新界定中藥的達標成分,簡化註冊要求及程序,加快註冊速度,加大資助額及放寬用途,扶持業界發展。
(來源:大公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