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綠色科技推動形成“政府—市場—農民”協同發展新機制。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協同政府、市場、農民行為,統籌經濟、社會、生態效益,處理好短期與長期、局部與全局、安全與發展的關係,始終是事關農業乃至整個經濟健康發展的重大問題。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完成,農業綠色發展為農業實現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提供了保證。農業走綠色發展之路與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高度一致的,政府、市場、農民在綠色健康理念引領下,有利於形成科學高效的運行機制,協力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實現農業增產增收、資源高效利用、生態環境改善、農民富裕健康的目標。儘管全國農藥施用量連年呈下降趨勢,但中國糧食總產量連續9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穩步提升。此外,以數字技術為重要支撐的農業綠色科技的廣泛開發應用,有利於政府用好綠色財稅、金融、價格、投資政策等手段,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加及時有效地引導各種要素資源流向農業綠色發展領域,推進生態低碳農業發展。
三、深化農村經營體制改革,更好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文章稱,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農業綠色發展取得了積極進展。但從整體看,中國農業綠色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主要表現在貫徹綠色發展理念還不深入,農業主要依靠資源消耗的經營方式仍未根本改變。從工作方面分析,存在“四多四少”問題:關注農業生產方式範疇的事情多,關注農業經營方式範疇的事情少;用行政手段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的措施多,用經濟手段調動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農業綠色發展的措施少;開發推廣農藝性的綠色技術模式多,開發應用智能裝備性的綠色技術模式少;支持農業綠色發展政策泛化性的多,精準性的少。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必須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進一步推進農村經營體制創新,形成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參與的農業綠色發展新格局。
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構建農業綠色發展制度環境。自古以來中國農民就有精耕細作、趨利避害、順應自然的傳統美德,今天農業綠色科技賡續農耕文明精髓,賦予農戶家庭經營新的強勁動力。必須毫不動搖長期堅持、鞏固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賦予農戶充分的經營自主權,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與聯合,發展適合農業綠色生產的適度規模經營,完善支持適度規模經營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強化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耕地保護補償、生態補償、金融激勵等政策支持,構建標準明確、激勵有效、約束有力的農業綠色發展制度環境。
推動農業綠色科技創新與現有農村經營體制創新深度融合,支持發展綠色化、數字化、集成化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不斷強化主體帶動,支持綠色生產技術、裝備在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廣泛應用。建立健全促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產業強鎮、產業集群綠色發展機制。支持聯農帶農平台經濟做強做大,建設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的現代復合型循環經濟產業體系。支持綠色技術集成創新,推動農業生產數字化、智能化與綠色化改造,組裝集成一批適宜不同品種、不同區域的綠色技術,建立農業綠色發展技術體系。加快綠色農機裝備研發製造推廣。集聚科研院校、涉農企業、社會團體等各類創新主體力量,開展產學研企聯合攻關,加快突破農業綠色發展技術瓶頸。科學規劃建設一批國家農業綠色發展長期固定觀測試驗站,夯實服務國家和地方農業綠色低碳轉型的要素支撐基礎。
以建設農業綠色發展及綠色技術標準化體系為支撐,構建精準高效的支持農業綠色發展政策體系。堅持分類指導、因地制宜,推動制定農業綠色化、數字化分級分類標準及園區標準、企業標準等,培育一批各類農業組織的標準“領跑者”。實施農業標準化提升計劃,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按標準生產,發揮示範推廣作用,帶動農業規模化標準化生產。依托標準化體系和監測體系,建立、完善並精準執行農業資源環境保護政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多渠道投入機制。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業綠色發展支持力度,完善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創新綠色金融政策,豐富完善信貸、保險、基金等綠色金融產品體系,引導社會投入。
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農民主體,支持形成“政府—市場—農民”協力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高效機制。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建立各級黨委政府促進農業綠色發展的目標責任、考核制度、獎懲機制,強化制度約束,完善市場機制,引導社會參與。完善法律法規約束機制。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發展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普通農戶發展綠色種養,提供專業化全程化綠色技術服務。加強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努力形成全社會群策群力、協同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