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在海拔4000米牧場上“追光”
http://www.crntt.hk   2024-02-19 10:59:01
  中評社北京2月19日電/據科技日報報導,2月17日,在海拔4000多米的四川省涼山州木里縣爭西牧場,300多畝綿延的山巒身披“銀甲”,在皚皚白雪映襯下閃閃發光。這裡是剛剛並網發電的四川省重點工程——卡基娃水電站水光互補光伏項目現場。

  “春節期間,現場共有20多名作業人員堅守崗位,進行最後的收尾工作,以保障節後電站全容量發電的穩定運行。”中建二局項目值班員袁亮介紹。

  木里縣平均海拔4000米,在這裡建光伏項目,具有得天獨厚的高原優勢。

  然而,光伏發電具有明顯的波動性和間歇性,光伏電站只能在白天發電,甚至一片烏雲飄來都會影響發電效率。同時,位於木里河幹流的卡基娃水電站,也面臨著豐水期發電量大、枯水期發電量較為匱乏的“困擾”。

  “水光互補”技術恰好彌補了短板,實現了水力發電和光伏發電快速補償,進一步促進區域能源結構優化。

  卡基娃水電站水光互補光伏項目占地面積約332公頃,屬高原山區光伏項目,總裝機容量210MW(兆瓦),2023年3月開工建設。

  高原牧場風光旖旎,然而稀薄的氧氣和低溫,卻令人望而卻步。

  “在高原牧場上建設如此規模的水光互補光伏項目十分不易。”回憶起200多天的項目建設過程,中建二局項目總工程師張躍君感慨地說。

  面對高原、高寒環境等帶來的難關,項目團隊勇毅攻堅,在海拔4000米的牧場上“追光”,為項目建設量身定制了一套“科技套餐”。

  精準把控光伏陣列的間距,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要達到設計的電站最大發電效能,在冬至日,陣列間距需要滿足6小時不相互遮擋。這就要求在測量放線過程中,對光伏面板位置做精準排布。”張躍君說。

  然而,項目場址地處偏遠,通信信號不暢,傳統的全站儀全部“啞火”。建設團隊創新採用GPS(全球定位系統)定位儀進行定位放線,既避免了傳統全站儀測量距離短、嚴重依賴通信信號的弊端,又能使點位控制更加精準。

  低溫和凍土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在凍土中鑽孔,有融化現象,再凝固時會產生形變;常態低溫下,混凝土樁身的完整性差,承載力也不足。這些都會帶來支架基礎不穩的後果,繼而損壞光伏組件。”張躍君說。

  要讓支架穩固“站”在高原之上,必須同時保證凍土不融化和混凝土所需要的溫度。技術團隊持續攻關,自主改裝了履帶式液壓驅動旋挖鑽機。“改裝後的挖鑽機平均5分鐘成孔,極大縮短了孔壁裸露和機器摩擦的時間,最大程度控制住了凍土的融化。”張躍君說。

  同時,通過改進傳統灌注樁施工流程、嚴格控制混凝土溫度和不少於14天養護等措施,提高了支架安裝的穩定性。

  為使光伏發電效能最高,35度是面板安裝的最佳角度。高原山地地勢起伏,為了保證44萬餘塊光伏組件角度統一,技術團隊創新製作了200多個“三角定位塊”,最大程度保證了安裝標準。

  “光伏電站發出的電,經過38千米的高壓輸電線路,和卡基娃水電站發出的電‘捆綁’在一起,再一同並入電網。”羅勇介紹說,通過調度系統,能將原本不穩定的鋸齒形光伏電源,調整為均衡、優質的穩定電源。

  據測算,該項目未來25年的年均發電量預計將達3.65億千瓦時,節省燃煤約11.42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3.26萬噸,具有顯著的生態、經濟效益。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