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
http://www.crntt.hk   2024-02-14 08:25:47
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必須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充分釋放中國經濟充沛的增長動能。
  中評社北京2月14日電/2023年,中國經濟工作成績來之不易,進一步增強了我們今後做好經濟工作的信心和底氣。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明年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多出有利於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要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政策工具創新和協調配合”。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必須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充分釋放中國經濟充沛的增長動能。

  一、經濟的周期性波動需要加大宏觀調控

  《紅旗文稿》發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文章認為,正確認識、把握和運用經濟規律,是做好經濟工作的一條重要原則。與事物運動的一般規律相同,社會再生產也表現為從不平衡到平衡的周而復始的變化,其平衡是有條件、相對的,不平衡是無條件、絕對的。從經濟增長角度觀察,社會再生產由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這一周而復始的變化,也表現為經濟增長的周期性波動。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也需要隨著經濟周期性波動做出適當調整,這就需要加大宏觀調控力度。

  經濟增長也是總供給和總需求互為條件、共同運動的結果,從不平衡到平衡、再到新的不平衡的動態過程。從社會再生產角度看,生產創造供給,而分配形成需求,供給與需求通過交換實現互動和轉化。馬克思指出:“沒有生產,就沒有消費,但是,沒有消費,也就沒有生產,因為如果這樣,生產就沒有目的。”馬克思還指出:“分配借社會規律決定生產者在產品世界中的份額,因而插在生產和消費之間。”在考察供給與需求關係時,既要注意生產和供給對需求的重要作用,形成就業與收入,利潤和投資,也要注意需求形成的相對獨立性。例如,特定生產和分配關係的增長對就業和收入增長的作用,對積累和投資的作用以及其它影響市場需求的因素,如寬鬆或者緊縮的財政貨幣政策,房地產限購、限貸政策等。從經濟增長歷史看,相較生產和供給結構變化,需求的變化更為活躍、需要的時間更短。因此,供給與需求相互影響所形成的經濟周期時間也比較短。解決供需失衡問題,需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這就需要充分發揮宏觀調控作用,使供給側和需求側協同發力,進而實現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市場經濟條件下,宏觀調控是政府實施的政策措施,用以調節市場經濟運行的有效手段。市場調節下,經濟增長的總量不平衡狀態具有自我加速的特徵。即總量供不應求時,會通過價格上漲進一步刺激需求擴張,從而會導致經濟過熱;總量供大於需時,會通過價格持續下降,使需求持續收縮,導致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面對經濟周期波動的這一特點,必須發揮好政府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的作用。在經濟過熱時,通過緊縮型財政貨幣政策控制需求擴張;在經濟過冷時,通過積極和寬鬆的財政貨幣政策扭轉需求持續收縮。此外,對經濟結構運動所決定的更長時間的經濟周期,例如,中國由技術創新所推動的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由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所推動的城鄉一體的現代化進程等決定的經濟長周期變化,則要有跨過較短周期的相關政策體系進行前瞻性調節,以彌補市場的不足。

  二、克服困難挑戰推動經濟回升向好

  文章指出,科學認識當前形勢,準確研判未來走勢,是做好經濟工作的基本前提。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要增強憂患意識,有效應對和解決這些問題”。

  這些困難和挑戰有其客觀原因。首先,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受國際金融危機、中美貿易戰,特別是世界經濟總體走弱等因素影響,中國出口增速下降。受此影響,外需對中國總需求的貢獻率持續降低,是形成需求收縮的重要外部原因。其次,國內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回顧2010-2023年主要經濟指標變化可以發現,隨著出口和投資引起的需求收縮,經濟增速持續下降,引起了消費需求增速下降。201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8.38%,而2023年為7.2%。這表明需求收縮會由出口和投資延伸到消費。對中國面對的需求不足,以及由此導致的經濟總量失衡問題要高度重視。要採取大力度逆周期的宏觀調控政策,全力扭轉需求收縮的自我加速態勢。這對克服當前的經濟下行壓力,鞏固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是必需的,對全面開啟和加快推進創新、綠色的高質量發展周期至關重要。

  應當看到,綜合起來看,中國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於不利因素,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2020年以來,黨中央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既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發揮中國強大生產能力優勢,推動結構調整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和長期增長潛力;又堅持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用好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促進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實現高水平的供需良性循環和動態平衡,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充分發揮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作用,中國經濟韌性強、總體向好的趨勢就不會改變。

  三、強化宏觀政策同向發力、形成合力

  文章表示,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強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科技、環保等政策協調配合,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強化政策統籌,確保同向發力、形成合力。”因此,必須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搞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更好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著力擴大內需、提振信心,加快經濟良性循環,為實體經濟提供更有力支持。

  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是一種政府行為,是政府行為對市場缺陷的一種必要補充。要看到,需求收縮及其自我加速,恰恰是市場調節的結果。例如,市場需求不足,居民的就業和收入預期不好,進而使居民增加儲蓄而減少消費,消費趨弱會使企業的訂單不足,進而使企業更謹慎的安排生產和投資。因此,扭轉需求收縮必須依靠非市場力量,必須依靠政府的宏觀調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步建立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市場的運行始終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框架內,這與西方國家有很大的不同。市場突出的是個別利益,通過自由競爭調節供求關係,實現要素資源的優化配置;社會主義制度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是保障全體人民的整體和共同利益。因此,我們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的同時,也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對事關全體人民整體和長遠利益的公共產品、公共事業、公共服務,政府承擔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對市場放大經濟總量失衡的缺陷,要堅決和及時地出手調整。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