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介紹,世界衛生組織特別重視未知傳染病的應對。一些發達國家也在加強對未知病原體的監測和預警研究。我國在原有流感監測網的基礎上也擴大了病毒監測的範圍,同步監測多種病毒。沈洪兵表示,監測對病原學的研究意義重大。我國從去年10月開始進行多病原監測,隨著秋冬季呼吸道疾病感染高峰的到來,監測對我國的多病原感染情況實現了快速摸底,監測得出的客觀數據表明了中國近期沒有出現新病原體。
通用型藥物和疫苗正在研發
如何有效應對可能到來的下一次“大流行”?王辰指出,針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新病原體威脅,基於病原體分類學上的科屬層級,建立優先布局的病原體清單,開展廣譜疫苗、藥物和診斷研究,加快儲備防治技術。
中國科學院院士、昌平實驗室主任謝曉亮表示,對新病毒進行識別以及測序並鑒定其對應的關鍵宿主細胞結合蛋白和宿主受體,相關技術已經相對成熟。此外,通過單B細胞測序從康復患者血漿中鑒定數百種中和抗體的技術,也已經相對成熟。
“當前的關鍵是如何快速找到廣譜中和抗體,也就是不易讓多種病毒變異株不斷逃逸的中和抗體。”謝曉亮表示,“高通量深度突變掃描技術的發展,提升了我們對病毒變異的預測能力。基於此,可開發出能應對逃逸突變的廣譜抗體藥物甚至廣譜疫苗。”
群體免疫屏障可以看作是人類抵禦傳染病流行中形成的“防禦工事”。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教授張文宏表示:“國際上倡導的‘大流行’準備方案中有一個‘100天計劃’,即面對一個新病原體的突然出現與大流行,在100天內進行快速鑒別鑒定並完成診斷方法的研發,進而成功研製有效疫苗和藥物。這就可以成功應對和抵禦病毒的傳播,最終將其危害控制在低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