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問道》:什麼是中國?
http://www.crntt.hk   2024-01-21 16:05:36
  中評社北京1月21日電/據北京日報報導,學習中國思想史,首先需要回答“什麼是中國”這個問題。“中國”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西周早期青銅器何尊上面。這尊酒器內壁底部鐫刻的銘文中出現了“宅茲中國”。這裡需要稍加解釋,“中國”的“中”字有“中央”的意思,“宅茲中國”大概就是周王居住在中原地區,具體說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陽一帶,因為周朝的國都建在此處。我們看“國”這個字,它的外圍輪廓就像一個四四方方的框子,表示王者占據著一定範圍的地理空間,當時周王能夠管轄到的範圍差不多也就洛陽周圍這麼一塊地方,這說明當時所說的“中國”指的是洛陽周圍一帶,它代表著地理空間。

  古代“中國”又稱“華夏”,因為周人認為自己起源於“中國”,同時又是“夏”的繼承人,於是把“華”字放在“夏”的前面,目的是表明夏朝文化優美典雅,就像一件華麗衣服上的裝飾物一般絢麗耀眼。周人有意把祖先源流追溯到夏朝,充當起了夏朝文明的繼承者。

  周人自稱是夏朝繼承人,周朝自稱“華夏”,如此看來,好像周人最早意識到自己身處天地中心。實際上,在周朝之前,殷人就曾經把都城河南商丘當作祖先宗廟所在地,起了個名字叫“中商”,這個“中”字被認為是“中國”這個叫法更早的起源。與此同時,殷人還產生了方向感,形成了以商都為原點輻射到東、南、西、北方向的“四方”觀念。有了“方位”意識,古代“天下”觀就開始萌芽了。古人仰望天空,俯瞰大地,得到的直觀印象是,上天如同一頂巨大的帳篷覆蓋在大地之上,把世界想象成了一個“天圓地方”的模樣。

  那麼,有了“中國”,為什麼還要有“天下”呢?它們到底有什麼區別呢?簡單概括起來就是“中國”像個“點”,而“天下”是個“面”。或者說,“天下”是自帶方向感的“中國”。《詩經》中有一句話說“惠此中國,以綏四方”,這“四方”就相當於“天下”,與“中國”既處於相對的位置,又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

  無論“中國”還是“天下”,如果僅看外表,“九州”不過是古人標識地理風貌和交通路線的一幅帶有想象色彩的地圖,“五服”則是古人設計出來的一個政治地理同心圓模型,純屬臆造,無法驗證。屈原在《楚辭》裡感嘆說,“九州”是怎麼安置的呢?川穀之地為何是低窪的地方,大地的東西南北到底伸展到何方?真是讓人琢磨不清啊。在屈原的心裡,“九州”也許是個無限伸縮延展的形象,沒有人知道它的真正邊界在哪裡。與此相反,古代的“中國”範圍就要小很多,與“天下”相比,“中國”就顯得更加渺小了,莊子形容“中國”與“天下”就像穀倉裡的一粒米,大沼澤裡面的螞蟻。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