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泱泱中華 有容乃大
http://www.crntt.hk   2024-01-21 15:09:22
 

  兼收並蓄 開放胸懷

  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並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並蓄的開放胸懷。在邊疆考古中,既能見到多元宗教在絲路沿線交流並存,也能看到中外文化互融互通,還能看到多民族之間往來融合。

  以往的考古發現不斷證實新疆歷來多種宗教共存,近年來在佛教、景教考古方面又有新發現。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教授劉文鎖介紹,2023年,吐魯番西旁景教寺院遺址出土了漢、敘利亞、粟特文、回鶻文等不同語言的紙文書379件(組),其中還有一些雙面書寫文獻,一面是漢文佛經或道經,一面是回鶻語景教文獻或敘利亞語景教文獻。這些為瞭解唐至元代景教在新疆地區的傳播,及多元宗教文化的交流、景教中國化進程,提供了生動的實物資料。劉文鎖介紹,遺址出土的最獨特器物之一,就是玉十字架。玉十字架有小孔,應當是基督徒佩戴的掛件。“用玉來製作的十字架,玉的品質很好,而且雕刻得非常精美”,應該是景教中國化的產物。

  2023年,在唐朝墩遺址景教寺院主體建築下,新發現了更早期的景教寺院建築。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講師任冠介紹,在早期建築的牆面上目前已清理出約15平方米的壁畫,圖像包括帶十字架的聖像、騎馬聖像、帶翼天使像等,“南北壁加起來12個人物,我們猜測可能對應耶穌的十二門徒”。

  邊疆往往也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前沿地帶。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研究館員楊睿介紹,在新疆托庫孜薩來(唐王城)遺址,出土了青金石吊飾、戴冠人像陶片等。阿富汗地區自古盛產青金石,而戴冠人像也頗具異域風情,見證著中外交流之密切。邊疆考古還見證了在數千年歷史長河中,各個族群由多元融為一體的過程。考古發現在內蒙古蘇尼特右旗吉呼郎圖匈奴墓群中,既有用柿蒂形鐵花裝飾,以牛、馬、羊及鐵鏃等為隨葬品的匈奴文化特色,又有濃鬱的漢文化因素。“例如棺椁制度、骨筷明顯受到了漢文化的影響,出土的銅鏡、漆器皆來源於漢地,反映出西漢晚期至東漢時期,漢匈之間交流日趨密切。”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館員信澤民說。

  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考古工作者向著泥土深處探尋,破譯地書中的密碼,追溯中華文明悠久的根脈。從塞北到南疆,從高原到大漠,不斷“上新”的邊疆考古持續為我們帶來更多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多元一體的生動例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