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14日電/習近平總書記近期在浙江考察時強調:“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是十分寶貴的文化遺產。大運河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保護、傳承、利用上下功夫,讓古老大運河煥發時代新風貌。”自2014年大運河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以來,隨著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不斷加速,推廣和普及大運河文化成為新時代文藝的重要課題,關於大運河主題的美術創作與展覽日益受到重視,相關題材的美術作品不斷湧現,以豐富的藝術表現形式詮釋著運河文化的歷史內涵與時代風貌。
傳承藝韵文脈
在中國美術史上,留下了眾多以大運河為主題的繪畫作品。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堪稱現存最古老的大運河圖卷,描繪了隋唐大運河的首期工程——通濟渠即汴河,表現了漕運經濟給汴京帶來的繁華盛景。此後,明代的《南都繁會圖》、清代的《京杭道裡圖》《潞河督運圖》等作品,都生動再現了大運河沿岸的地域風貌與風土人情,共同留下豐厚的創作傳統。如今,這一創作傳統被當代美術工作者傳承與發揚。他們以筆墨為媒,連接古今,從時空、自然、人文等維度描繪千年運河的古韵新貌。
自古以來,中國繪畫便有運用山水長卷咏頌江山社稷的傳統。當代3幅長卷《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北京大運河攬勝圖卷》《京杭大運河攬勝圖》,堪稱接續這一傳統的代表作。2021年4月,總長135米、高3米的《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由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組織創作的這幅長卷,聚8省市15名書畫家之力,在對大運河沿線風貌深入考察基礎上,歷時一年創作完成。43米長的上卷人物篇,通過春秋爭霸、雄才大略、汴河暢通、一統天下4個歷史畫面,講述了大運河開鑿、發展、西進、通航等歷史進程。64米長的下卷山水篇,分北國瑞雪、冀魯高秋、江淮綠野、吳越花雨4個章節,表現了大運河沿線四季景色和改革開放以來的新景觀。28米長的書法題跋,則涵蓋各篇章文字介紹和題記。長卷徐徐展開,畫面內的空間與時間隨視線流動,勾皴點染下的筆墨山河,連帶附著其上的人文故事,盡顯自然與歷史交織的萬千氣象。
採用傳統中國畫特有的“散點透視”,不僅可以“咫尺納千里”,還可以“須臾容古今”。近期,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對公眾正式開放,推出一系列重磅展覽,其中專題展中的《北京大運河攬勝圖卷》吸引了不少觀眾的目光。這幅由北京畫院8名畫家聯袂創作的長卷,長27.4米、高0.5米。整幅畫卷從層巒叠嶂的西山起筆,到煙波浩渺的海面收筆,以傳統小青綠和淺絳山水相融合的創作手法,生動描繪了北京大運河沿岸氣勢恢宏的壯麗景象。清雅的畫面巧妙融合了沿途的歷史文化遺產和北京的標誌性建築,不僅展現了大運河的古老風貌和時代新貌,更以傳統繪畫的獨特語言魅力,詮釋了大運河的文化內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