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深刻認識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實踐邏輯
http://www.crntt.hk   2023-11-05 08:55:34
   
  持續增強國內大循環主體地位
  
  文章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供給和需求的平衡是社會再生產順利展開的必要條件。滿足人民需要是社會主義生產的根本目的,這從根本上決定了供給與需求的平衡和統一,也對社會再生產比例平衡和內循環體系順暢貫通提出了要求。衹有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著力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才能實現國民經濟良性循環。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帶領人民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立足國內發展生產、增加供給,不斷提升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面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我們把擴大內需作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基本立足點,推動經濟發展向內需主導轉變,國內循環在中國經濟中的作用開始顯著上升。黨的十八大以來,基於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黨中央提出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不斷改善供求關係,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使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通過構築強大的內循環體系和穩固的基本盤來保障國民經濟順暢運行。
  
  隨著國際環境變化,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國內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未來一個時期,中國國內市場主導經濟循環的特徵會更加明顯,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會不斷釋放。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對中國客觀經濟規律和發展趨勢的自覺把握,是與時俱進提升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要保證經濟循環暢通無阻,推動各種生產要素的組合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實現有機銜接、循環流轉,必須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水平,有針對性地加快補齊短板弱項,確保國民經濟循環暢通,不斷提升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高國際競爭力,增強對國際循環的吸引力、推動力,牢牢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
  
  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文章強調,封閉導致落後,開放帶來繁榮。成功實現現代化的國家,無一不是通過發揮比較優勢、積極參與國際循環來實現經濟持續增長和人均收入水平提升。從中國自身發展經驗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能取得經濟長期快速發展的奇跡離不開積極參與國際大循環。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並創造性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循環貢獻了“中國方案”。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獲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20多個專業領域多邊合作平台相繼成立,一大批標誌性項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項目落地生根,匯集起人類共同發展的最大公約數。
  
  共建“一帶一路”的成果充分表明,國內大循環與國內國際雙循環是統一體,內外需市場本身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一方面,發揮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將為世界各國提供更加廣闊的市場機會。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已經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同全球很多國家的產業關聯和相互依賴程度都比較高,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循環有利於推動中國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提升國內循環的效率和水平,增強中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當前,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各國衹有積極開放,才能獲得自身發展必需的資金、技術、資源、市場、人才,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新動力、新活力和新空間。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提高在全球配置資源能力,更好爭取開放發展中的戰略主動。要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多元化的開放合作格局,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和高質量發展,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