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3日電/近日,中國“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項目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5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通過審議,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是中國第57項世界遺產,填補了世界三大非酒精飲品(茶、咖啡、可可)中沒有“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產的空白。
光明日報發表中央民族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研究生張晴、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民族地區生態環境國家民委重點實驗室主任龍春林文章介紹,“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是當前全球唯一的“茶”主題世界遺產,包括5片完整的古茶林,集中連片面積達1.8萬畝。古茶林中有9個傳統村落,居民5000餘人。當地先民歷經千年保護與發展創造了林茶共生、人地和諧的古茶林文化景觀。“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的申遺成功,也將雲南古茶園成功帶入大眾視野。
文章稱,雲南是世界茶樹發源地,自古以來就有種茶、制茶的傳統,擁有當今世界上絕無僅有的連片古茶園。在唐代以前,雲南南部各民族便在森林中栽種茶樹,形成古老的森林茶園,這種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共同創造的生態智慧,具有數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悠久歷史。雲南的基諾族、布朗族、傣族、哈尼族等多個民族的先民,對茶樹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當地的自然環境有著相似的認知,以近乎雷同的方式在天然林下種植茶樹、管理古茶園,一直延續至今。他們長期栽培、管理、保護和利用古茶園的傳統實踐,深度融入他們的民族文化,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元素,堪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範。
作為“雲南普洱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重要組成部分的景邁山,地處雲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是著名的普洱茶產地。2012年9月,包括其在內的普洱古茶園和茶文化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同其他普洱茶古茶園一樣,景邁古茶園至今都保存有規模較大的古茶林,茶園裡古木參天、數百歲的古茶樹依然鬱鬱葱葱。在景邁山世居的布朗族、傣族、拉祜族、哈尼族、漢族等兄弟民族,在成百上千年的時間裡栽培、管理大葉茶樹,探索出了合理利用森林生態系統的林下種植技術,呈現出“遠看是森林,近看是茶園”的獨特景觀。幾乎不使用任何化肥和農藥,靠枯枝落葉的自然分解提供養分,各民族對古茶園恰到好處的管理和維護,使古茶園不僅擁有森林的外觀,也澎湃著森林的脈搏。
民族生態學研究顯示,景邁山古茶園中的植物物種數是現代集約化新茶園的4倍之多,生物多樣性指數也遠高於現代單作茶園。一座座古茶園是一個個可持續的生態系統,以布朗族和傣族為主的景邁山各族群眾因地制宜利用土地、布局村落,既保護了生物多樣性,又為各民族帶來穩定可觀的經濟收入,體現了他們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共通智慧。
文章指出,古茶園雖坐落邊疆,但與其他地域與民族同胞的交融從未停止。古茶林中孕育的優質古樹茶,不僅是邊疆民族同胞的生計來源,也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利益,由此衍生出的茶文化更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古茶園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個代表性載體,發掘古茶園的價值,保護古茶園、傳承相關的茶文化,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題中應有之義。
文章最後說,發源於古茶園的“茶馬古道”,穿越隴西走廊、藏彝走廊、苗疆走廊三大民族走廊,憑借其發達的道路系統,促進了眾多民族的社會、經濟、文化往來,成為民族間傳統文化交流的大通道、各民族交融的大舞台,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紐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如一根綿長質朴的絲帶,穿梭於古老茂盛的傳統茶園中,讓各民族同胞心手相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