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農業生產如何更好應對氣候變化風險?
http://www.crntt.hk   2023-08-23 08:38:41
 
  二是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加農業基礎設施投入,改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完善灌溉體系,特別是改善灌溉和排水設施,加強渠系固化防滲、淺層地下水開發和配套工程建設,優化灌渠的輸水功能,提高抗旱排澇的能力。推行節水灌溉、地膜和秸秆覆蓋,有效提升地溫、降低土壤水分的蒸發,增加土壤有機質。加快推廣應用物聯網智能控制大棚、光催化殺菌養殖專用大棚、農田滴灌施肥設備、播種育苗設施等先進技術,改變局部農田小氣候特徵。在乾旱缺水山區興建一批蓄水塘庫,普及集雨設施與補灌措施,開展坡改梯、溝壩地等農田基本建設。

  三是合理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改進農業生產措施,在適宜的時間和地點種植最適宜作物,降低極端氣候變化給農業生產帶來的不利影響。根據區域地形地貌,充分利用農業氣候資源,擴大復種面積,提高復種指數。因地制宜調整種植結構、農作物布局和品種布局,改進傳統農作物耕作方式,調整耕作制度。引入適應氣候變化的新品種,選育耐乾旱、耐高溫、抗病蟲害、抗嚴寒等抗逆性強的優質農作物品種。同時,改善田間管理措施,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推行農作物間作,改良農作物品種。北方地區要充分利用現有熱量條件,適當增加多熟制種植區域,提高農作物播種面積和單產。南方地區選擇耐高溫、耐病蟲害的作物新品種,選用生育期較長、產量潛力較高的中晚熟品種替代生育期較短、產量潛力較低的早中熟品種。

  四是完善農技推廣服務。全面推廣農業綠色生產技術,開展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對農戶學習新技術和採用新品種的培訓指導。加快推廣水稻機械插秧、小麥機械條播、油菜輕簡化免耕栽培等技術,提升搶農時搶農事、搶種搶收的效率。進一步規範農業技術標準,從自然地理環境、氣候特徵、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等不同方面考慮區域差異性,形成農業應對氣候變化的地區異質性技術模式。優化能源使用結構,支持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新型清潔能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行農業生物工程技術,增強氣候變化適應能力。對農戶已採取的良好適應行為進行補貼,鼓勵農戶積極適應氣候變化。

  五是構建農業氣象災害防控體系。加強農業氣象災害監測,建立農業氣象災害防控體系,防控乾旱、洪澇、低溫災害、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等。構建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平台,推動農業氣象災害預警與響應能力建設,完善極端氣象災害風險評估與監測預報服務,充分應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加強對各地區氣候變化狀況特別是極端天氣的監測和預報。建立農業、水利、氣象、科技等部門的農業災害應急聯動聯防機制,開發監測信息共享平台,充分發揮政府相關部門專業職能作用和聯合效應。健全農業氣象災害應急處置機制,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損失。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